中評社北京8月17日電/日前,中國科協發布的《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18)——科技人力資源的總量、結構與科研人員流動》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10154.5萬人,規模繼續保持世界第一。普通高等教育依然是科技人力資源培養的最主要渠道。
廣州日報發表評論員夏振彬文章表示,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寶貴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是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10154.5萬人,繼續保持世界第一,如此規模的“智力儲備”是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資源,也為中國科技爬坡過坎、再上新台階提供了堅實底氣!
數據提氣、鼓舞人心,但一份研究報告的意義不止於此。研究報告,不是成績單,不是大獎狀,其功能不是讓人引以為傲、沾沾自喜;而更應該是一面鏡子、一份“體檢報告”,針對某一領域課題讓人們形成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正如《報告》指出,目前中國科技人力資源學歷呈金字塔形結構,目前仍以專科層次為主體;與此同時,區域分布不均衡,科研人員流動主要表現為淨流出……將《報告》作為參考,攬鏡自照,不斷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這才是“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
文章指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科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的前途命運。尤其如今置身疫情之下,身處變局之中,我們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進一步開發好、用好人才這個科技創新的最大資源,有著更重要的意義。
一方面,要加快提質。科技人力資源,指的是實際從事或有潛力從事系統性科學和技術知識的產生、發展、傳播和應用活動的人力資源。考慮到中國人口基數,這一資源獨占鰲頭,不足為奇,亦不足為喜。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在規模之外,質量是更重要的指標。目前中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依然存在薄弱環節,特別是結構性人才缺口明顯,高水平創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別是科技領軍人才匱乏。這就要求我們,把提質作為長期而又緊迫的任務,進一步將人力資源的數量優勢升級轉化為質量優勢。對此,高等教育要進一步聚焦短板,進一步發力。
另一方面,要“才”盡其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關鍵在“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好人才的作用,就要打破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就必須解開一切束縛科技創新的繩索。近年來,中國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為科研人員減負鬆綁,從“放權”到“放錢”,從破除“重物輕人”觀念到建立合理激勵機制,其根本出發點都在於尊重科學研究的規律性,尊重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尊重他們的勞動付出,對他們給予充分信任。接下來,繼續以問題為導向,敢於涉險灘、闖難關,久久為功,必將為科技人才提供更好環境,將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激發出來。
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史表明,誰在人才上占據優勢,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主導權。推動科技人力資源擴容提質,將世界最強的“智力儲備”切實用好,中國科技創新的基礎將更加堅實,創新驅動的動能將愈發澎湃,向著世界科技強國加快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