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鄭永年:做強內需並堅持開放,就會有新繁榮
http://www.crntt.hk   2020-05-31 08:00:50
 
  做大內需,堅持開放

  《21世紀》:做好“六穩”“六保”至關重要。“六保”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重要保證。要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強化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幫扶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做到糧食生產穩字當頭、煤電油氣安全穩定供應,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障基層公共服務。如何更好地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鄭永年: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要從兩個角度看:國際和國內。先說國際。客觀地說,產業鏈供應鏈肯定會發生很大變化,首先是疫情的衝擊。中國改革開放40年最大成果之一,就是成為“世界工廠”,也建立了完整的製造業體系。很多西方國家通過上一波的“超級全球化”把很多產業鏈供應鏈放到中國。以汽車製造業為例,武漢是汽車配件中心,疫情就對日本、德國、美國的汽車產業產生較大影響。

  我認為,受疫情影響,美國、日本、歐洲會對它們的產業鏈供應鏈進行重構。中美貿易戰發生後,美國已經在做了,主要針對關乎美國國家安全的產業,主要是高科技和5G方面。

  從世界範圍看,有些國家如德國已在把醫療物資產業遷回本土。它們會把與國家安全、人民生命健康有關的很多產業遷回自己的國家,不再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而是分散到如印度、越南等國。這實際上是一種經濟理性。

  中國是世界製造業中心,所以對中國的影響立竿見影(immediate impact),但我不認為他們能完全“去中國化”。我不認同很多人的悲觀看法,認為西方會完全退出中國,我覺得不會。只要中國自己是開放的,是真正開放的,我想西方不會放棄這個市場,美國也不見得會放棄中國這個市場。日本、德國、美國的汽車工業很難把整個產業鏈遷回去,也很難遷到越南或印度。這從實際上操作起來非常難,除非它不計經濟成本。

  有兩個前提條件,只要美國等西方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只要中國自己本身是開放的,它們對中國的依存度會減低,但不會完全脫鈎。

  中國本身要持續地開放,不要關起門來,關起門資本當然就進不來。我不認為美國會限制它的資本流動,所以這一點不用太擔心。

  李克強總理在答記者問時表示,關起門來搞發展行不通,中國堅定不移走對外開放,不會也不可能改變,我們會繼續擴大和世界的合作,會自主出台更多擴大開放的措施。開放對人來說跟空氣一樣,須臾不可離,否則就窒息了。

  《21世紀》:剛剛你提到產業鏈問題。你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包括一些“逆全球化”現象?

  鄭永年: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以後,我的判斷是,美國和歐洲國家會把經濟重點放在內部建設——主權經濟體的建設,而不像1980年代那樣搞大規模全球化。

  在堅持開放的同時,中國下一步的建設也會轉向內部建設,這也是我們所需要的。從長遠來看,中國的經濟增長必須來自於內需,中國的內需市場首先必須做大。

  美國為什麼能推動全球化?1980年代以後,大家只看到了資本。美國能推動全球化,因為它本身是一個龐大的市場。為什麼大家都希望美國開放?因為我們不僅需要美國的資本,更需要美國的市場。

  日本、亞洲四小龍以及二戰後的歐洲如何發展起來?是因為美國向它們開放市場。美國人口的50%為中產階層。中國中產階層比例還需擴大,如果中國的中產階層比例能達到50%,市場將大得不得了。西方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放棄中國市場。所以,我們一定要轉向內需市場。

  國內很多人想象產業鏈和國際市場分工是必然的,這完全錯誤,是一種“世界市場”烏托邦。我是學國際政治的,從政治學意義上說,不存在國際市場。如果國際市場存在,那是靠你的運氣,不是常態。這個世界是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市場”不是必然的,開放也並非必然。

  198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我們從中獲得了很大的利益,但是我們也要進一步加大創新力度,加強原創性技術,以避免關鍵技術“卡脖子”。

  正如李克強總理所指出的,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希望中國還是大家能夠看好的投資的沃土,我們也願意成為更多進口國外商品的、面向世界的大市場。疫情之後會更開放,衰退之後有新繁榮。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周勇進、周南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