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政協委員劉偉在委員通道上答記者問。(大會直播信號) |
中評社香港5月31日電(記者 沈而忱)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給絕大部分企業的生產運行按下了暫停鍵,但依托科技的發展,也讓大家多了一些新的生活習慣,例如雲端學習、線上辦公、遠程醫療;同時,新的經濟業態也得以催生,直播帶貨、網購、人工智能等迎來井噴式發展。
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科技發展也成了熱門詞匯,不少從事技術研發的代表、委員分享了他們的經歷和感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介紹了北斗系統的有關情況。全國政協委員、搜狗首席執行官王小川表示,互聯網等新技術已經成為抗疫工作的一部分,互聯網企業作為市場主體,激發出了超強活力,展示出了擔當和創造性,也成為中國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劑。
全國政協委員、佳都科技集團董事長劉偉表示,科技抗疫已經成果運用於基層,廣州某社區通過建立了智慧社區防護平台,用智能無感遠距離測溫和人臉身份識別的技術進行數據采集,並在後台形成了AI大數據,不僅降低了工作人員的風險,更使社區防空精准化、智慧化。
劉偉更表示,不僅是在疫情中,人工智能如今已經定義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一小時生活圈”已通過智能化軌道交通實現,早上在珠海喝早茶,下午在深圳辦公,晚上去香港維港邊散步的夢想已變為現實。在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契機下,筆者注意到,越來越多的香港大學北上“安家”,在大灣區內進行產學研的合作與對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已於2014年開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公開大學也將分別在廣州、東莞、肇慶“落戶”。
筆者認為,香港的科研學術能力一直處於世界前列,例如港大的“氫氧化鎳”光推動物料、科大的建築“超物料”便享譽國際,香港的大學在大灣區開設分校,或與內地高校、研究所合作,是向“產學研”結合邁進了一大步,將大大促進學術成果向產品轉化的效率。另外,這還為香港青年提供了就業和發展的機會。
筆者認為,5G、人工智能、城際軌道交通、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廣泛運用了新技術,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中國經濟向高質量方向發展。在此機遇下,處於粵港澳大灣區的香港,應當乘勢而上,發揮創新基礎和科研能力的優勢,與大灣區其他城市製造業優勢相結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國家所需”貢獻“香港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