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一步,印度的目的是利用其豐富且相對廉價的勞動力,吸引外國中下游生產企業把工廠和產業鏈、供應鏈轉移到印度。5月12日,莫迪宣布了總額200億盧布的印度應對新冠疫情的經濟刺激計劃,其中一部分就是支持印度的企業承接外國企業轉移到印度。印度採取的策略是通過“安靜而有效的外交,包括與其他國家建立善意”,來改善印度的國際和地區環境,從而為印度謀取實惠。可以預見,在此政策大背景下,印度在試圖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方面的步伐將會加快,舉措也將加大。
印度願景宏大但現實不配
印度這樣做的可能性有多大?能取得成功嗎?在印度國內和國際上,目前有很多的議論。總體看,輿論認為印度的願景很宏大,行動很大膽,設想很豐滿,想法蠻可愛,但現實比較骨感,在很多具體方面並不支持這一願景與行動。
一些分析估計,印度有可能在一些領域和一些產業取得進展甚至突破,但要真正取代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至少在短期內幾無可能,甚至在將來也難有可能,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印度忽視了中國的應對能力、創新能力和市場能力,只考慮了自己的因素和條件。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鏈顯得脆弱不堪,相比於工業化早期,如今全球產品供應鏈日趨複雜化、網絡化,似乎反而導致對風險的抵抗能力降低。疫情暴發後,確實在多個國家尤其是在美歐日韓等發達國家,暴露出諸多產業鏈風險和困境,這是全球化過程中尚未遇到過的。
後疫情時代,發達國家的企業家們將不得不考慮產業鏈的風險問題,至少不會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這是事實,也是不可改變的趨勢。對世界工廠和產業鏈高度集聚的中國來說,不能大意,也不能自滿,因為這個世界充滿了競爭,並且還有很多其它的複雜因素,包括國際政治與地緣政治。在戰略利益與經濟利益的取舍面前,後者必定讓位於前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