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網絡資料圖 |
中評社北京5月3日電/北京青年報評:疫後全球治理需加強多邊合作
作者:王輝耀(全球化智庫(CCG)主任) 來源:北京青年報
4月29日,博鰲亞洲論壇舉行線上會議,《地球是平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前院長約瑟夫·奈、長江商學院創世院長項兵和筆者等中外學者圍繞“疫情下的全球化”展開對話討論。
新冠肺炎疫情如一面鏡子,映射出現存全球治理機制存在的不足。這一點首先表現為聯合國體系在應對全球疫情中作用有限。作為二戰後維護世界和平的核心治理機制,聯合國是現存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支柱,在歷史上多次國際危機的應對解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聯合國的權威性和號召力有所下降,機構臃腫和會員國之間利益衝突等因素,逐漸使聯合國有些“力不從心”。
疫情對國際自由貿易秩序造成了嚴重衝擊。一些國家為了優先保護本國民眾而限制醫療物資、糧食和其他貨物的出口,全球貿易受疫情影響可能會出現大幅下降,但當疫情過後,貿易仍然是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這也意味著,各國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恢復和維護國際自由貿易秩序,降低關稅和貿易壁壘。
疫情期間,全球價值鏈顯露出的脆弱性也引起了各國關注。全球化發展至今,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已經將各國緊緊連接在一起,疫情引發了各國對自身產業布局的風險和成本兩者之間平衡點的新思考。雖然“全球脫鈎”這種倒退式發展成為現實的可能性很小,但區域化發展很大程度上將成為疫情過後“三鏈”重組、產業轉移重新布局的趨勢。
疫情讓全球治理面臨的挑戰更加凸顯。從制度主義的角度來看,新冠疫情作為一場全球性危機,在暴露全球治理體系不足的同時,客觀上也為全球治理創新提供了契機。疫情過後,面對各種尚未解決的挑戰,各國更需要加強多邊合作,創新全球治理機制和體系,通過制度改革推動世界經濟恢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