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6日電/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成為21世紀不亞於9•11恐怖襲擊和全球金融危機的標誌性事件。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坦言我們正面臨聯合國75年歷史上前所未見的全球健康危機,德國總理默克爾稱新冠肺炎疫情是德國自二戰以來遭遇的最大挑戰。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將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1月份公布的3.3%下調為低於2019年的2.9%,並將根據事態發展進一步修正。
經濟參考報發表中國社科院國際法所研究員廖凡文章表示,面對疫情,中國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強有力手段,迅速控制了疫情蔓延,實現了境內新增病例連續零增長,體現了中國體制機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在鞏固抗“疫”成果、奪取戰“疫”勝利的同時,讓經濟社會生活盡快回歸常態、恢復活力,成為下一階段的緊迫任務。
積極有序推進復工複產
文章指出,全面有序復工複產,是經濟社會生活回歸常態、恢復活力的必由之路,也是穩就業、穩增長的不二選擇。但受限於主客觀因素,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一步努力。
一是確立“適度安全”理念,在疫情防控與經濟運行之間保持恰當平衡。舉國上下嚴防死守是我們得以控制疫情、扭轉局面的關鍵一招,值得充分肯定並總結經驗。隨著疫情形勢向好發展,原有防控措施將會遵循邊際成本遞增、邊際效用遞減的規律,必須加以動態調整。為此,有必要自上而下確立“適度安全”的理念,並制定和採取與之相匹配的適度、成比例的防控規則措施和責任承擔機制。
二是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促進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復工複產。中小微企業貢獻了全國80%以上的就業、70%以上的創新成果、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稅收,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是穩就業、穩增長不可或缺的力量。由於規模小、承受力弱,中小微企業在疫情中所受衝擊相對較大,目前的復工複產率也低於規模以上企業。個體工商戶更是如此。為此,有必要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等多種手段,對其給予傾斜性支持。例如,鑒於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獲取銀行信貸支持的實際困難,可以在加大傳統銀行普惠金融力度的同時,為作為新型業態的互聯網銀行適度“鬆綁”,鼓勵其借助金融科技手段,應用“無接觸貸款”模式,簡化審批流程、降低融資成本,更加靈活地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資金支持。
三是轉變城市管理理念,給“小本經營”者更多生存空間。總體而言,中國在城市管理中更加強調市容市貌,制度規則的剛性有餘、柔性不足,小商小販在城市中的生存空間較小。儘管國務院2017年頒布的《無證無照經營查處辦法》已經規定,在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場所和時間,銷售農副產品、日常生活用品,或者個人利用自己的技能從事依法無須取得許可的便民勞務活動,不屬於無證無照經營,但基層的實際執行仍然有待改進。新冠肺炎疫情給民生造成重大衝擊,使得“小本經營”者的生計問題更加突顯。2020年2月28日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委《關於應對疫情影響 加大對個體工商戶扶持力度的指導意見》強調進一步釋放經營場所資源,盡快建立完善個體工商戶經營場所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依法對個體經營者豁免登記;3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強化穩就業舉措的實施意見》要求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合理設定無固定經營場所(流動)攤販管理模式,預留自由市場、攤點群等經營網點。這些都是適應現實需求、順應民眾呼聲的可取舉措,應當盡快貫徹落實。
促進免“疫”產業借勢發展
文章認為,在有序有效推動全面復工複產的同時,應當基於特定產業和經營模式對疫情的天然“免疫力”,促進其借勢加速發展。
一是鼓勵和支持快遞、電商、外賣等“無接觸”或“輕接觸”服務業繼續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電商平台和快遞小哥們保證了疫情期間民眾基本生活的正常維繫,而這些行業反過來也找到了新的“風口”,拓展了自身發展空間。應當支持這些特色行業積極發展和借勢擴張,一方面繼續為疫情期間的管控型生活模式提供物資和後勤保障,另一方面更多地吸納從受衝擊嚴重的其他部門轉移而來的就業人口。
二是推動在線產業和在線科技加速發展。疫情期間,直播授課、在線教育、在線娛樂、遠程辦公、遠程醫療、在線審理、在線仲裁等借助互聯網和移動通訊開展的遠程業務和模式出現爆發式增長,成為國民經濟中不多的亮點之一。應當努力保持這一良好勢頭,從政策和管理層面為其創造相對寬鬆的發展環境,特別是給在線平台提供足夠的激勵和動力。與此同時,大力推動與此相關並作為其支撐和保障的在線科技的加速發展。
三是加快作為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連接點”的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新型基礎設施為牽引,推動傳統基礎設施優化服務和提升效能,構建適應智能經濟、智能社會發展需求的基礎設施體系,使得中國未來能夠更加從容有序地應對包括傳染病疫情在內的各類重大災害和緊急狀況。
進一步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
文章稱,“越是遇到困難,就越是要擴大改革開放。”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既是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疫情下走出困境的內在要求。當前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進一步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