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9日電/我們目前個體經營戶的數量逼近1億,牽扯兩億多人的就業、生計問題。受疫情影響,個體經營戶活躍數量與營業額分別下降了50%與60%。截至3月5日,城市擁堵指數等反映城市商業活躍程度的指數仍處於往年初七、初八的水平,城市的商業活力尚未完全恢復,廣大中小微企業仍處在一個較為艱難的狀況。
環球時報發表中央財經大學講師王靖一文章表示,相比於減稅降費等財政手段與專項貸款等金融支持手段,中小微企業更根本的企穩增長還要依賴消費者有效的消費。如何從消費端有效刺激需求,是眼下幫扶中小微企業的當務之急。
文章提出,首先,地方和城市可酌情考慮推出特定形式的消費補貼。2008年金融危機,我們曾推出“家電、汽車下鄉”政策。一些地區,如杭州,也曾向特定對象(主要為本市低保和困難家庭、企業退休職工、學生等)發放用於購買生活必需品等的“消費券”。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可在自身財政可負擔情況下,考慮針對特定人群(如中低收入與收入不穩定人群)發放一定消費補貼,保障民生的同時刺激消費。
其次,盡快將生產端成本的降低反映在最終零售價格上。高物價是抑制消費的重要因素,國家出台的高速免費通行、適度下調商業用水用電價格等降低成本的措施,最終應在零售價格上有所體現。部分生產環節片面地將降低成本帶來的盈餘截留,是一種相當短視的行為。
再次,可利用支付寶、微信等移動方式推行對線下消費的分期付款或消費補貼。在此次疫情中,許多飯店、商店已經通過外賣、電商平台等彌補了不能線下經營的損失,但這也侵蝕了一些線下消費,大量不能轉移到線上的商業活動面臨困境。如果線下消費也能通過支付寶等獲得與線上消費相似的分期付款待遇和消費補貼,將有助於鼓勵線下消費。
最後,適度放寬信貸工具的額度。信用卡、花唄等信用消費的額度擴張,也將對提升消費產生有效刺激。但在放寬信貸工具額度的同時也要避免信貸擴張導致個人財務狀況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