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9日電/春耕生產正從南到北陸續展開。今年的春耕生產不同以往,要著力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通過強基礎、強科技、強主體,實現提品質、提效率、提動力。
經濟日報發表記者喬金亮評論文章表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今年的特殊情況又賦予了春耕生產特別重要的意義。一方面,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穩住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小康“三農”工作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另一方面,當前正是全國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期,農產品供應是抗擊疫情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事關全國人民的“米袋子”和“菜籃子”。可以說,毫不鬆懈抓好春耕生產,防止糧食生產出現滑坡,將為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主動。
文章指出,當前中國糧食供給相對充裕,但糧食安全的隱憂也存在。一是穩定糧食面積難度加大。2017年以來糧食種植面積減少了4750多萬畝,其中小麥面積已連續3年減少,稻穀面積連續兩年減少。二是農民種糧效益下降。近幾年,稻穀、小麥、玉米平均總成本年均上漲約6.6%,與此同時,糧食出售均價年均僅增長約2.2%,種糧收益空間持續壓縮。三是災害風險增大。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增大,極端天氣事件呈加劇趨勢,給春耕生產帶來了挑戰。專家預測,2020年中國農業氣候年景總體偏差,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偏高,1月至2月降水偏多,3月至5月降水北多南少,農業防災減災任務繁重。
文章認為,搞好春耕生產,要完善糧食扶持政策,著力提高兩個積極性。一方面,堅持並完善生產者扶持政策,調動農民務農種糧積極性。健全糧食生產扶持政策體系,穩定農民種糧收益預期。加大對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支持力度,鼓勵開展社會化服務,帶動小農戶生產水平提升。另一方面,要用好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指揮棒,提高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積極性。優化考核指標,加大支持糧食生產投入的分值比重,壓實地方政府穩產保供責任。科學確定各省糧食底線要求,產銷平衡省要保證糧食基本自給,產糧大省要保持糧食生產能力長期穩定。
當前,要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不誤農時抓好春耕備耕,用好農機農技,確保小康之年糧食豐收。充分發揮農機在春耕生產中的主力軍作用,動員生產主體做好人員培訓、農機具準備等,確保農機具和機手以良好的狀態投入生產。針對當前生產主體用工難、用工貴的問題,組織農民就近就地參與農業生產,鼓勵新型農業主體開展互助合作、互換用工。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以良種為基礎、以機械化為載體、以社會化服務為支撐,提升糧食生產科技水平。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必須確保農資供應暢通。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是春耕生產的基礎。當前,全國種子和農藥供給總體充足,各省備肥情況與常年相當,價格保持穩定。但受疫情影響,農資供應很有可能出現區域性、結構性短缺。一旦農資遭遇運輸“梗阻”,農民的收成就可能打水漂。各地要嚴格落實中央規定,嚴禁未經縣級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擅自設卡攔截、隨意斷路封路阻斷交通的行為,確保春耕生產所需的農資運輸暢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