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4日電/共建“一帶一路”,關鍵是互聯互通。提高國際物流保障能力作為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聯互通的重要目的,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上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強與沿線國家的基建合作
經濟日報發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謝雨蓉、樊一江文章表示,當前,共建“一帶一路”的國際物流保障能力仍比較薄弱,不僅部分沿線國家內部存在著基礎設施瓶頸,而且沿線國家間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上也存在明顯短板。
首先,雖然“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在資源、勞動力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但由於這些國家基礎設施較為薄弱、物流保障能力不強,使得這種優勢難以得到有效發揮,以致嚴重制約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其次,由於“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既無資金實力也無技術能力來推動國家間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從而造成“一帶一路”建設的國際物流保障能力嚴重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生產要素和商品流通,降低了這些國家的發展潛力。
為提高共建“一帶一路”的國際物流保障能力,中國應充分發揮自身在資金、技術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優勢,加強同沿線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合作,依托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國際物流合作平台,通過物流技術體系建設、物流供需精准對接和沿線物流新領域的前瞻性布局,為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提供切實有效的國際物流保障,有力支撐當地經濟發展和中國全方位對外合作。
增強物流技術體系建設合作
文章認為,加強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物流技術合作是提高共建“一帶一路”國際物流保障能力的重要基礎。物流技術體系涉及硬件設施、技術裝備、服務模式和國際規則等,突破性的物流技術成果將牽引物流技術體系的變革甚至重構,實現物流效率的大幅提高和物流成本的顯著降低,使物流保障能力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從而支撐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經貿流通和人文交往。
比如,美國在20世紀中葉大力推動集裝箱革命,以集裝箱工業技術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國際多式聯運標準化硬件設施、物流裝備、服務體系與運輸規則,引發國際港口代際更替,奠定了當前國際貿易物流體系的基本格局。中國強化“一帶一路”物流保障能力也應技術為先,按照與沿線國家的產能與經貿合作要求,共建物流技術體系,包括港口、鐵路、管網等設施規模與技術等級、物流裝備技術性能、跨國物流運行規程、國際規則標準等,以技術支撐物流一體化運作,提高保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