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業化積累了寶貴的發展經驗,為人類社會貢獻了快速推進工業化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
中評社北京10月9日電/工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信息化是最鮮明的時代特征之一,正在深刻重塑人類社會。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工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信息通信新技術新應用廣泛普及,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邁出歷史性步伐,走在了新的歷史征程上。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建設取得輝煌成就
人民日報發表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文章表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大規模工業化建設,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發展的“中國奇跡”。中國通過上世紀50年代的156個重點工業項目、60年代的三線建設布局、70年代的兩次大規模技術引進,基本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改革開放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工業管理方式轉變為以宏觀調控和間接管理為主;國有企業改革深入推進,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在優化調整中發展壯大;民營經濟一步步由弱到強,成為中國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對外開放合作深入開展,我們大力引進外商投資,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經過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成倍甚至幾十倍上百倍地增長,高技術製造業取得長足進步,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按現價美元測算,2010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美國,占全球比重為17.6%,位列世界第一。聯合國統計司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規模達3萬億美元,占世界的比重為24.5%。到2018年,這一比重增長到28%以上,工業增加值規模首次超過30萬億元。這些變化,深刻改變了全球製造業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業和信息通信業發展步入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的新階段。我們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兩大戰略為引領,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決打好去產能攻堅戰,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構建製造業創新體系,布局智能製造和工業互聯網,積極發展綠色製造,持續推進網絡提速降費,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專項行動,培育壯大戰略性產業,推動工業通信業總體規模和綜合實力穩步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在主要領域和方向上實現了“占有一席之地”的戰略目標。
快速推進工業化的寶貴經驗
文章介紹,70年砥礪奮進,中國工業化積累了寶貴的發展經驗,為人類社會貢獻了快速推進工業化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堅持黨的領導,走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把實現工業化作為國家經濟建設的戰略重心,針對不同階段的形勢任務,實施正確的戰略舉措。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民族和人民要徹底解放,必須實現國家工業化”,確立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方針。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江澤民指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胡錦濤指出,“緊緊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遵循工業化客觀規律,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根據科技進步新趨勢,積極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定要有正確的戰略選擇,中國是個大國,必須發展實體經濟,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提高製造業水平,不能脫實向虛”;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並以全球視野和戰略眼光,全面開啟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的偉大征程。
堅持深化改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把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既高度重視國家發展戰略的導向作用,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又充分發揮市場競爭和企業家的作用,鼓勵促進各種所有制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推動各類企業家發揮聰明才智,各展其能、競相發展。在改革中,我們採取上下結合、以點帶面、先易後難的辦法,既加強頂層設計,又給地方、部門、基層等留出探索空間。比如,改革開放初期,市場主體力量薄弱,政府在培育市場和促進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企業家群體成長壯大後,政府則著力轉變職能、簡政放權。實踐證明,各地區的高速增長離不開政府的有效引導,產業政策的作用功不可沒。當前,中國工業通信業發展正處在轉方式、優結構、換動力的攻關期,落實各項戰略任務,必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推動產業政策加快普惠化,更多採取改革的辦法、市場的工具、法治的手段破難題、解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