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的輝煌成就與寶貴經驗
http://www.crntt.hk   2019-10-09 08:20:14
 
  堅持擴大開放,全面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習近平強調,“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改革開放後,黨中央果斷決策,把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充分運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加快發展自己。1979年至2012年,中國貨物出口保持20%左右的年均增長率,快速成長為世界貿易大國。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並堅持開放發展,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中國對外開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我們要繼續推進開放合作,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堅持引資和引技、引智並舉,遵循國際通行規則,持續深化製造業、電信各領域合作交流,推動競爭優勢由成本、價格優勢為主向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綜合競爭優勢轉變。

  堅持創新驅動,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堅持學習引進和自主研發相結合的科技方針,1956年實施第一個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確定了中國急需的無線電技術、核技術等57項重點任務。隨著“兩彈一星”試驗成功、第一艘核潛艇下海以及大慶油田、“三線”鋼鐵基地建設,中國科技創新成果在國防工業大放光彩,在民用領域也廣泛應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同時,緊緊扭住創新這個制勝法寶,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協同推進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產業發展的動力逐漸向以技術進步為主導轉換。也要清醒看到,當前中國工業大而不強、基礎能力薄弱的問題依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產業還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高技術產業領域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必須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加大投入,加快成果轉化,塑造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堅持融合發展,抓住信息革命重大機遇。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迅速縮短同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僅深刻改變了工業發展的面貌格局,也成就了世界網絡大國的地位。據測算,到2018年底,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3。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中國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按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時間。我們要後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決定了中國發展必然是一個“並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叠加發展的。面向未來,我們要牢牢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方向,發揮製造大國和網絡大國的優勢,依靠現代信息技術的驅動引領,加快實現製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積極培育強大的國內市場。習近平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經過多年快速發展,長期存在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狀況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面貌煥然一新。實踐充分證明,正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需求變化引領供給體系和結構升級,以供給變革不斷催生新的需求,中國的產業升級才得以持續推進,巨大的市場潛力才得到充分挖掘。新形勢下,要緊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提出的新要求,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解決“有沒有”問題的基礎上大力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加快建成適應科技新變化、人民新需要、優質高效多樣化的產業供給新體系,擴大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