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6日電/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發展進入了關鍵時期,既有巨大發展潛力動力,又面對各種困難風險。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內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控能力,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主動戰,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基礎和前提。
適應中國內外部條件變化的重要前提
經濟日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部長趙昌文文章稱,古人雲,“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意思是,即使身處安樂的環境中也要警惕可能突然到來的危險。用今天的話講,就是要防範風險。風險是什麼?風險就是發生我們原本不希望發生的事件的概率或可能性。在經濟學中,通常指經濟活動收益或成本的不確定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被擺在打好三大攻堅戰的首位。習近平總書記也反覆強調,要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和中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控能力,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為什麼要不斷強調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呢?根本原因還在於中國經濟發展內在矛盾的根本變化和外部環境發生的顯著變化。
經過40年改革開放,中國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在經濟穩中向好、社會總體穩定的同時,各種風險挑戰也不斷顯現。從經濟方面看,2013年中央提出中國經濟正處於“三期叠加”階段的重要判斷,即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2014年提出“經濟發展新常態”,這是中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2015年提出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在供給側,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近年來,中央更加明確強調要把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的八字方針。上述一系列重大判斷和重大政策正是順應中國經濟發展內在矛盾的根本變化而提出的。
與此同時,外部環境也出現了顯著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大國戰略博弈全面加劇,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深度調整,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我們對於來自外部環境的風險挑戰必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保持戰略定力,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又要增強憂患意識,未雨綢繆,精准研判、妥善應對經濟領域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
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從戰略上講,對於一個超大規模經濟體,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應對一切外部不確定性或者風險的前提。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要把握大局大勢,保持戰略定力,增強必勝信心。雖然國際形勢日趨錯綜複雜,但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其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中國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雖然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但也有諸多的“不變”。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近14億人口的巨大內需市場,有改革開放以來持續高速發展積累的雄厚物質技術基礎,有巨大的發展韌性、潛力和回旋餘地。一句話,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關鍵,就是“做好自己的事”。
抓住主要矛盾,打好有準備之戰和戰略主動戰
文章分析,如何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主動戰?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三個既要、三個也要”: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範“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範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範和抵禦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這為我們提供了防範風險的根本遵循。
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主動戰,並不是沒有重點,相反一定要抓主要矛盾。政治、意識形態、經濟、科技、社會、外部環境、黨的建設等領域都有其主要矛盾。就經濟領域來說,當前尤其要抓好防範化解科技產業領域的風險和金融領域的風險。
科技產業領域的風險,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卡脖子”風險;另一個是產業鏈外移風險。關於“卡脖子”,中國還有不少核心技術領域是完全空白,如果不能從國外購買,直接就能卡住脖子。也有些是有可替代的零部件或材料,但精度、穩定性達不到,可能導致工業水平大幅下降。
“卡脖子”的問題非常複雜,要從多個方面分析。一方面,全球產業分工體系的深化發展,使得世界上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成為全球供應鏈、產業鏈體系上的一環,幾乎沒有哪個國家需要和能夠生產所有的重要設備、關鍵零部件、基礎軟件等。換言之,每一個國家都有可能被“卡脖子”。另一方面,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尚未完成工業化,既有科技和工業發展的總體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另外,我們一些政策也需要在“補短板、強弱項”上下功夫。
關於產業外移,主要是近年來隨著用工、土地等綜合成本的上升,勞動密集型產業出現了向東南亞等國家地區轉移的趨勢。產業一定程度的外移,並不見得就是壞事,出去了的企業還是本國資本,如果能夠更好地生存發展,就是保存了有生力量,以後還可以再回來。況且,資本總是要尋找可以依附的資產載體,在外需下降和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背景下,資本流出總比生產資本金融化或進入房地產要好。但是,畢竟產業鏈背後是就業,過快的產業轉移必然會帶來短期的就業壓力。而且,一旦重要產業鏈轉移出去,我們產業升級的基礎就會受到衝擊。所以,也要從戰略上對中國產業轉移的新情況新特點進行全面系統地研究,審慎對待產業轉移,特別是重要產業的轉移。
關於金融風險,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堅決打好防範化解包括金融風險在內的重大風險攻堅戰。過去兩年,防控金融風險取得初步成效,但這既是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當前,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主線仍然是結構性去杠杆,特別要關注以下3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