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9日電/近日,人社部官網發布消息稱,正研究制定養老保險第三支柱政策文件,擬考慮採取賬戶制,並建立統一的信息管理服務平台,符合規定的銀行理財、商業養老保險、基金等金融產品都可以成為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的產品。這一消息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經濟日報發表記者韓秉志述評文章分析,從實踐看,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是一個“三支柱”體系:第一支柱為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為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三支柱為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
作為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目前已經基本實現制度全覆蓋,正在朝著人員全覆蓋目標邁進。截至2018年底,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超過9.4億人,累計結存基金5.8萬多億元,“全覆蓋、保基本”的目標基本實現。作為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這些年也逐步形成了一定規模。截至2018年末,全國有8.74萬戶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參加職工2388萬人,累計結存基金近1.48萬億元。無論是參與企業、參加職工,還是基金規模,都呈逐年增加趨勢。相比之下,作為第三支柱的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相對滯後,產品和服務供給仍顯不足,覆蓋面所占比例也比較小。這與要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
三大支柱比例失衡造成的結果是,多數人退休後主要收入只能來自基本養老金。近10多年來,中國不斷提高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但基金收支的壓力也在凸顯。當前,結構性問題已成為中國養老保險制度運行的主要矛盾。2018年末,全國60周歲以上人口為2.49億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7.9%,其中65周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1.9%。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的一個深層影響,就是養老保險的撫養比呈逐年下降趨勢,繳費的人少了,領錢的人多了,這自然會對養老保險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壓力和挑戰。
文章指出,不僅是中國,在全球老齡化環境下,養老問題是全世界面臨的共同挑戰。在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形勢下,中國在養老金體系完善上亟需解決增量和存量兩大難題。加快建立以個人養老金賬戶為基礎的第三支柱養老金體系,實施由政府、企業和職工三方責任共擔、相互補充的多支柱模式,能夠使養老金供給多元化,可減輕財政支付的養老壓力。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銀行理財等金融產品已成為家庭財富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此次人社部明確將符合規定的銀行理財、商業養老保險、基金等金融產品納入第三支柱養老金,無疑可增強第三支柱的吸引力和激勵性,優化第三支柱個人賬戶的資產配置結構,促進第三支柱快速發展。
當然,從制度形成到具體落地,也需要一個過程。實現這一過程,服務是關鍵。從目前來看,市面上一些保險產品過於簡單,其設計及服務水平與公眾需求存在差距;此外,公眾的養老投資意識較低,許多人對養老問題仍抱著“車到山前必有路”的心態,這些因素均導致了中國商業養老保險在未來一個時期內仍將處於初級發展階段。
文章表示,從頂層設計看,“第三支柱”個人養老制度的推廣落實,需要得到國家立法和財稅政策支持,以引導全體經濟活動人口參與到這項自願參加、自我主導的積累型養老金制度中;從產品設計上,也要滿足各種不同群體的投資偏好和不同年齡賬戶持有人的需求;從參保對象看,還要同期加強對公眾的養老金融教育。如此,未來人們有望通過購買商業保險與養老基金等方式,在實現財富增值的同時,為老年生活增加籌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