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貝老對自己的“收山之作”——蘇州博物館新館鐘愛有加。(蘇州博物館提供) |
中評社香港5月20日電/5月16日,著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走完了102年的人生旅程,在紐約家中去世。在跨越兩個世紀的生命長度裡,他創造了無數傳奇,獲獎無數,其中包括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獲得世界範圍內的廣泛認可,被稱作“建築界的華人之光”。
美國《僑報》5月17日載文《貝聿銘:東西文化的優雅擺渡者》,文章說,在其身後,是他留給這個世界的數個經典地標性建築,它們遍布四大洲,風格迥異,但卻讓人們發出相同的感嘆:建築本身就是藝術品!
貝聿銘的成功在於融匯中西。曾有人這樣評價貝聿銘:“他是一個難得的跨文化樣本,從東方和西方兩種截然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了精華,又游刃有餘地在兩個世界裡穿越。”
貝聿銘自稱是“來自中國的西方建築師”,他18歲赴美國留學,所接觸的是西方建築學體系;進入建築界,他的作品也充分體現了西方建築師的前衛、大膽。貝聿銘的成名之作是選址於波士頓港口的肯尼迪圖書館。這座倚海矗立、黑白分明的現代化建築,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技術高超,在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
而他最“大膽”、名氣最大的作品,則是法國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在有七百多年歷史的博物館中新建一個奇特的現代建築,不出所料引來法國人的大聲抗議:怎麼讓一個華人來修我們最重要的建築,貝聿銘會毀了巴黎。但時間證明了貝聿銘的眼光和魄力,這顆“巨大的寶石”使年邁的盧浮宮迎來了一次新生。
雖然成年之後一直在美國工作、生活,但是貝聿銘從來沒有忘記他的文化之根。他曾在蘇州園林獅子林中度過了一段童年時光,在那裡他完成了最初的美學啓蒙。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的血液中流淌的是中國文化”“中國詩詞、繪畫、園林是我的靈感源泉”。遍覽其作品,無論是粉墻黛瓦、如水墨畫般的蘇州博物館還是設計靈感來自“竹子開花節節高”的香港中銀大廈,都深藏著東方美學的詩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