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貝聿銘:東西文化的優雅擺渡者
http://www.crntt.hk   2019-05-20 11:03:43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貝聿銘用幾十年的設計生涯為這句格言做了最好的詮釋。當中國建築系學生希望他講講玻璃幕墻,說說最新的摩天大樓的設計形式,貝聿銘卻說:“不要忘了中國的過去”。“我們不能每有新建築都往外看,中國建築的根還在,還可以發芽。當然,光尋歷史的根是不够的,還要現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東西,能用的東西,接到老根上去。”2010年,93歲高齡的貝聿銘獲授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金獎,在領獎時他說:“建築設計要變化,要往前走,但在向前走的過程當中,要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文化特色何在”。

  這一點對於當代中國建築師乃至藝術家來說,不無啓發。當代開放的環境,為藝術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接觸西方最新潮的藝術風尚易如反掌。但是文化之根不能忘,大師的養成,一定是基於對中西文明的洞悉并提煉出了個人風格,局限於一隅的學識無法造就大師廣闊的學識與高尚的修養。

  被譽為“現代建築最後一位大師”的貝聿銘駕鶴仙去,留下一個“文化縫隙中優雅的擺渡者”的背影。他生前從未承認自己屬於哪個建築流派,而是習慣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以建築設計所在地區的歷史、人文和地理為設計原點,結果卻創造了一批傑作。他從不熱衷於著書立說,但其“讓光綫來做設計”的理念卻影響深遠。

  通過香山飯店、蘇州博物館、香港中銀大廈、台灣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他試圖走出一條新路,那就是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築物上,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他做到了。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