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引發世界關注。圖為2019年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3月14日至17日在上海舉行,參觀者在觀看採用OLED和8K技術的曲面電視。(法國希帕圖片社) |
中評社香港5月8日電/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引發世界關注。中國企業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也付出了很多艱辛。了解中國企業自過去以來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對於評價現在具有重要意義。
據日本《富士產經商報》5月6日報道,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經濟自由化和對外開放的時候,中國企業缺乏經營管理技術和知識。不過,外資認識到中國市場的潛力,加大了對華投資,中國快速地積累起了加工和組裝技術。而隨著產品制造的模塊化,中國開始能够從外部采購運用先進技術的核心零部件,由此誕生了不需要技術積累的領域。
中國企業難道只是得益於全球化和技術變化才實現快速發展?實際上,這些都只是外因。
中國企業有效利用了主場優勢。其產品設計和功能迎合了多樣化的收入水平以及不同地區中國人的消費喜好和生活方式,高效地構建和運營了甚至能够覆蓋農村的龐大銷售和售後服務網絡,具備了外資企業所不具備的優勢。
到了21世紀中期,商業環境發生了巨變,企業被迫轉型。龐大的國內市場也出現飽和,企業需要制造出此前沒有出現的產品。而隨著用工成本飈升,勞動密集型加工和組裝也到達極限。
距離環境巨變已經過去10多年,技術創新的條件開始具備。一個條件是能力的提高。部分現有的大企業通過持續的研發,吸收和形成了很多技術。技術進步較快的通信設備巨頭華為就是這個類型。還有些企業通過并購發達國家企業的業務,吸收了其研發部門、海外銷售網絡和品牌,家電產業的海爾和電腦領域的聯想就屬於這種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