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科研人員在實驗室做研究。(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5月7日電/11月的北京寒氣逼人,而阿什拉夫•伊斯拉姆的祖國孟加拉國溫暖如春,但他毫不介意天氣,滔滔不絕講述自己在中國的科學機遇,“這裡的設施是我從未見過的。”他正在華攻讀博士,研究從污水中去除有機物的方法,在孟加拉國這是個嚴重問題。來自緬甸的博士生泰昂漂正在北京研究用細菌從低級礦石中提取銅的方法。這將有助延長緬甸銅礦的壽命,在他的國家創造更多工作機會。
英國《自然》雜志最新一期文章載文《中國如何重繪世界科學版圖》,文章說,目前,北京有來自幾十個國家的1300名研究生,進行的研究都是為解決各自國內科學問題。中科院與意大利科研機構合作每年資助200個研究崗位。但這并非普通獎學金項目,而屬於世界最大貸款和投資計劃“一帶一路”倡議。
中國把科學視為構築與其他國家橋梁的關鍵,強調科學、技術和創新是新絲路的核心動力。中國的大學、科研機構正向全球各地擴展,提供科技援助,簽署合作協議,規模是冷戰時期美蘇競相資助盟國科研人員以來不曾有過的。
在斯裡蘭卡,中方共同出資建立一個研究中心,重點是安全飲用水和支持調查該國農村的腎病危機。在巴基斯坦,中方共同出資建立多個研究中心,課題涉及農業科技、人工智能等。在歐盟腹地,中國與比利時合作的科技園,為打算擴大醫療設備、太陽能等技術貿易的企業提供家園。在南美,中國與智利、阿根廷合作建設天文中心,并獲得使用世界最佳天文台的機會。總的看,“一帶一路”的科技方面,涉及數萬科研人員和學生及數百所大學。發展中世界幾乎每個地區都留下中國人的科技足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