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1:兩波調查中大陸和台灣青年人的樣本量 |
|
表2:兩波調查互比中出現顯著性差異的組數 |
|
表3:兩波調查中大陸和台灣兩個年齡組中均出現差異的題目和結果 |
(二)數據處理
我們將調查中的數據取出來,從中挑選出20-39歲的年齡段的數據,並將其分成20-29歲和30-39歲兩個年齡段,最終樣本量如表1所示。
表1:兩波調查中大陸和台灣青年人的樣本量
然後我們挑選出與政治有關的價值觀的54個問題,將第五輪大陸和台灣,第六輪大陸和台灣的數據,分別按照20-29歲和30-39歲兩個年齡層分別作均值差異的T檢驗,析離其中出現顯著性差異的組,其結果如表2所示。
表2:兩波調查互比中出現顯著性差異的組數
然後,我們在將這些有差異的組的數據進行均值的對比,來看看大陸和台灣到底在哪些價值觀上存在明顯差異。我們發現在兩次的調查中,在相對應的年齡層中大陸和台灣的價值觀都出現了差異的一共有22題,這些題和均值結果如表3所示。
表3:兩波調查中大陸和台灣兩個年齡組中均出現差異的題目和結果
三、研究發現與研究小結
從表3的數據上,我們可以看出,大陸和台灣在22個維度上的價值觀存在明顯差異,而且這種差異是在20-29歲和30-39歲兩個組當中都存在明顯差異。
把第六輪價值觀的差異與第五輪數據做比較,可以發現,22個存在價值觀差異的維度當中,其中有18組顯示兩岸價值觀的差異,第六輪的差異要小於第五輪,顯示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兩岸價值觀正在快速接近中。比如問到是否對政治感興趣,在這一維度上,無論第五輪還是第六輪,無論是20-29歲組還是30-39歲組,數據顯示台灣青年對於政治不感興趣的程度均比大陸要大,這等於也說明了曾盛聰(2001)認為大陸青年對政治較強的關心度和效能感,參與意識強烈;而台灣青年對政治問題關心熱情低,參與意識淡薄是不對的,恰恰相反,在政治熱情方面,台灣一直是高於大陸的。不過,兩岸在政治上的興趣程度的差異在逐漸縮小中。
衹有1組價值觀兩岸的差異在擴大,當問到整個社會收入是否應該儘可能均等的時候,無論是第五輪還是第六輪,無論是20-29歲組還是30-39歲組,數據顯示台灣青年比大陸青年更認為應該拉大收入分配差距,以鼓勵人們努力工作,不過在這一維度上,兩岸價值觀的差異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有三組價值觀的變化在20-29和30-39歲兩個年齡段的青年中呈現出了相反的變動趨勢。
問到“當‘政府’無能時軍隊應該接管是不是民主的基本要素”,相對於大陸來說,台灣在兩次調查中都認為不可以這樣做,但是在20-29歲青年人中,這一認知的差距在拉大,而在30-39歲年輕人中,這一認知的差距在縮小。
問到“多大程度上能接受賣淫”,台灣的接受程度一直比大陸要高,但是在20-29歲青年人中,這一認知的差距在縮小,而在30-39歲年輕人中,這一認知的差距在拉大。
問到“作為一個大陸人\台灣人,多大程度上感到驕傲”,大陸的驕傲感一直是比台灣要高的;但是在20-29歲青年人中,這一認知的差距在縮小,而在30-39歲年輕人中,這一認知的差距在拉大。
兩岸互動逐漸熱絡,兩岸青年交流的層次和規模逐漸擴大,加之網絡讓兩岸青年有了更多的日常互動的可能,第六輪與第五輪相比,兩岸青年價值觀的差異正在逐漸縮小。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證明了兩岸青年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小結
本研究衹是一個初步的研究,接下來還可以需要做的是,兩岸青年這種認知差異彌合的過程,究竟是大陸青年的認知向台灣青年靠攏還是台灣青年的認知向大陸青年靠攏?世界價值觀調查一共有兩百多道題目,本研究衹是從中篩選了54個問題進行測量,那麼其餘的一百多個問題是不是也顯示了與本研究相同的趨勢?如果是,到底是什麼因素彌合了這種差異?如果不是,那麼哪些因素造成了兩岸青年價值觀的差距越拉越大?這對於我們將來設計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又有什麼樣的啟示和影響?
我們過去的經驗發現,兩岸青年交流中,應該先從那些差異不大的話題起步,先積纍兩岸青年的善意,然後逐漸過渡到差異比較大的題目,最終達到互相理解、彌合差異的目的,因此期待在未來的研究中,將200多個題目全部進行統計分析,為將來兩岸青年交流的話題提供一個完整的話題指引。
參考文獻:
(1)張遠煌,彭德才,民眾的腐敗容忍度:實證研究及啟示——基於世界價值觀調查數據的分析[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1):131-140.
(2)李強,職業特徵、生活感知與城鄉居民階層認同——基於2012年世界價值觀調查數據的分析[J],調研世界,2017(01):18-22.
(3)朱婷鈺,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公眾環境關心影響因素分析——基於世界價值觀調查(WVS)2007年的中國數據[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5(04):97-102.
(4)艾洪山,袁豔梅. 社會網絡聯繫對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來自2012年世界價值觀調查WVS的微觀數據[J],調研世界,2015(12):47-52.
(5)張昊,中國中間階層的政治態度——基於世界價值觀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6(02):5-10.
(6)彭代彥,閆靜,社會信任感與生活滿意度——基於世界價值觀調查(WVS)中國部分數據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14(06):29-34.
(7)梁江祿、胡滌非,印度政治信任的世代變遷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於世界價值觀1989—2007年調查數據的分析[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4(04):1-19.
(8)任釗逸、范徵、李妍,霍夫斯坦特國家文化模型與世界價值觀調查的比較研究[J],上海管理科學,2014(05):76-80.
(9)谷成、黃維盛,中國居民的稅收道德及其影響因素——基於世界價值觀調查數據的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7(08):52-59.
(10)嚴潔,中國公民對民主政治體制態度的實證分析——就“世界價值觀調查”中“無回答”的處理與Russell J. D alton教授商榷[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06):38-43.
(11)楊敬峰,從文化認同到價值觀認同——從北京奧運會看兩岸求“和”之路[J],社科縱橫,2009(03):162-164.
(12)呂凱波、劉小兵,公眾收入再分配偏好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於世界價值觀調查的數據[J],財政研究,2017(01):49-63.
(13)張宇、王冰,觀念改變世界——“世界價值觀調查”研究評介[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101-107.
(14)曾盛聰,海峽兩岸青年政治價值觀異同比較[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1(05):1-5.
(15)田蘊祥,海峽兩岸政府公務員工作價值觀之實證研究述論:結構、變數與展望[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25-28.
(16)侯典牧、曾錦文,兩岸大學生擇業價值觀的對比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7(01):268-270.
(17)劉國深,兩岸和平發展價值觀社會化探析[J],台灣研究集刊,2012(06):7-13.
(18)李鵬、杜谷文,兩岸青年國際觀之特點及成因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10(10):1-6.
(19)艾明江,兩岸青年群體心靈契合問題研究[J],統一戰線學研究,2017(04):83-89.
(20)陳孔立,流行文化與兩岸共同價值[J],台灣研究集刊,2017(02):1-5.
(21)桂清萍,論兩岸媒體莫拉克風災報導體現的媒體價值觀[J],聲屏世界,2010(02):62-63.
(22)沈惠平,社會認知與兩岸互信的形成[J],台灣研究集刊,2013(01):7-13.
(23)徐曉迪,試析台灣部分民眾國家認同的發展趨勢[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01):107-111.
(24)陳曉曉、李鵬,台灣青年世代“兩岸觀”的內涵與特點分析[J],太平洋學報,2017(02):71-87.
(25)岳譜,台灣政治信任情況及影響因素——基於世界價值觀調查的實證分析[J],台海研究,2016(01):43-54.
(26)郭貞,海峽兩岸都會區戶外廣告中價值觀與廣告訴求之比較研究[J],廣告大觀(理論版),2007(02):76-84.
(27)李仕燕,台灣青年世代政治參與特徵研究——以2016年台灣“大選”為視角[J],現代台灣研究,2016(04):43-48.
(28)張寶蓉,台灣青年文化認同的建構與困境——基於學校教育的視角[J],台灣研究,2015(04):14-22.
(29)張寶蓉、王貞威,在大陸的台灣青年社會適應性與滿意度分析[J],台灣研究集刊,2014(05):1-8.
(30)張寶蓉、劉國深、肖日葵等,在台灣高校就讀陸生社會適應性與滿意度研究[J],台灣研究集刊,2014(04):1-10.
(31)袁虹,海峽兩岸大學生價值觀比較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03):78-80.
(32)周曉蘇,海峽兩岸會計人員價值觀比較研究[J],會計研究,2011(12):15-19.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5月號,總第25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