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念馳:有必要深入學習和理解習近平的“新統一論述”。 |
中評社╱題:福山理論與兩岸關係 作者:章念馳(上海),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
任何一種制度與政治設計,都不可以輕言是完善無缺的。事物在進化時,永遠是“善也進,惡也進”,新的矛盾會層出不窮地隨影而至,輕言全世界必然走向“自由民主政治”,成為“歷史的終結”;輕言是“最好的制度”,都是不可靠的。但是在紛亂的世界上,解釋各種問題,總的來講,我們還缺乏“理論”,缺乏顛撲不破的“真理”佐證,兩岸關係尤其缺乏理論的支持。就此而言,我們有必要很好地深入學習和理解習近平的“新統一論述”。
一、對於福山理論的不同詮釋
近讀黃夙祝教授的《激情與身份政治》,他企圖通過對美國政治學家法蘭西斯·福山的理論來看經濟全球化下的世界格局,及對形形色色政治社會生態作出合理的解釋,從而證明“平等激情”從未戰勝“優越激情”,從這個意義上說,“自由民主政治”並非“歷史的終結”。這是一段重要而有意義的討論。
為此我又進一步閱讀了“福山與朱雲漢”的對話,又讀了“福山與汪暉”等人的對話……這些雖是理論層面的討論,但都很有現實意義。
黃夙祝教授的觀點概括起來說,他認為福山提出從蘇聯解體到東歐劇變,證明了全球社會向“自由民主政治”轉化,形成了一種最好的政治制度,也形成了一種大趨勢,證明“歷史終結”理論是正確的。但他忽略了民粹主義和權威政治在近三十年成為挑戰“自由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福山認為“激情”是促進“自由民主政治”得以實現的主要因素。而“尊嚴”是左右人類追求“自由民主政治”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激情”也是對“尊嚴”的渴望之動力。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指出,人的心靈本質由欲望、理智、激情三個因素組成,“激情”可分為“平等激情”與“優越激情”。“優越激情”是希望自由存在的價值高於他人,這些人佔有較多資源,就是所謂“精英統治者”,這就是以往暴政的根源;“平等激情”是希望自我能被他者平等對待,於是出現了追求自由民主政治的浪潮。“二戰”以後,西方國家工人階級收入不斷提高,他們逐步融入中產階級,不再關心階級身份,而面對移民和難民的湧入,他們希望能夠確保既有的優越地位,於是人們開始關注“政治身份”。福山認為“政治身份”認同,是導致民粹主義和權威政治崛起的主要原因,政治興趣的轉型顛覆了傳統政治鬥爭的理念,政治領袖用“尊嚴”的得失來說服選民,用“你們的尊嚴受到了傷害”,使民粹主義得以興起,破壞了民主協商機制,導致民主陷入癱瘓,經濟受損,失業高漲,讓中產階級自我尊嚴與存在價值受到損害,逐步轉向民族主義、種族主義或民粹主義。福山所說的政治身份的認同,主要是基於民族國家的層面,是意識形態的問題。在現有的“自由民主政治”體系中,“平等激情”從未戰勝“優越激情”。所以黃夙祝教授認為“自由民主政治”並非“歷史的終結”。
這篇文章似乎是一篇純理論研究的文章,黃氏也好,福山也好,都企圖對複雜的世界性社會生態變化作出合理的解釋,歸納出一種理論。
二、福山理論的適用性與對兩岸關係的解析
福山的西方政治學理論,能否用於東方?可否解釋兩岸關係?以台灣為例,這些理論是否適用呢?我嘗試用西方的政治理論來探討兩岸關係。
二十世紀初,尤其“二戰”後,有兩股思潮幾乎席捲全球,一是“全球化”,二是“民主化”。在中國大陸,“民主化”思潮也導致了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終結,衹好敗退台灣。但它在台灣的專制政權又受到“黨外運動”的衝擊,在“民主化與本土化”運動衝擊下,維持了三十年的“黨禁”、“戒嚴”,最終衹能宣佈解除,台灣走向“民主”政治。“政黨政治”取代了“一黨專政”,開啟了“政黨輪替”,人民成了選舉的主人……,得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滿足,即獲得了“尊嚴”,台灣成為“自由民主的政體”,並以此為傲。四十年來,這個新政體卻越來越衰弱,從“四小龍”之首,降為“四小龍”之末,但他們仍以擁有“自由民主政體”為榮。
這驗證了福山理論的一部分,即到二十世紀末,“自由民主政體”代表了世界各國的主流追求,而造成這現象的動力是“激情與尊嚴”,其中“平等激情”勝過了“優越激情”。台灣民眾的“激情”,可以說來自歷史,來自於對“尊嚴”的渴求,來自於對“平等”的追求。這種追求與其說是自然的也可以說是有規可循的,對此我們應有一定的理解。我們不可以拿自己的經驗主義去規範台灣的演變,以己度人,是最不可取的。
得到民主權力的台灣民眾,從“出頭天”到“要自己當家做主”,再到“台灣主體意識”的形成,再到台灣“國家意識”的形成,也出現了“台獨”意識以及“一邊一國”意識;正如福山所說的“群體開始關注‘政治身份’的認同問題”,也造成了“民粹主義和權威政治的崛起”。一部分追求“台獨”的人,開始對“認同中國人的人”施以民粹暴力,塑造了“藍綠”與“愛台賣台”的二分法,割裂社會、族群,製造“統獨對決”等等。這樣一來,這個“自由民主政治”也就沒有自由與民主了。少數人可以佔領“立法院”數十天,可以否決“兩會”的協議,這還有“民主”可言嗎?
台灣正是沿了這樣一條道路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他們從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到認同一個中國,慢慢變成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和不認同一個中國。這用“數典忘祖”和“不愛祖國”的批評是沒有用的,正如福山所說“政治身份的認同的混亂”,有其必然性。衹有認識到這種演變的來歷,才不至於盲目以對。
要解決這些問題僅僅給予“好處”,給予“惠台政策”也是不夠的,我們更多的應該給予“合情合理”的“政治身份”,給予更多的“尊嚴”,給予“平等”協商的地位,給予“共同締造”的權力。所以在給“台胞”國民待遇這問題上,在討論“台灣方案”時,在制定“和平協議”時,在參與“和平統一”時,我們特別要注意“五個充分”,體現出“平等”、“尊嚴”,以理服人,避免簡單與粗暴,才能取得人心。靠一味教訓、謾駡、威脅,是不可取的。
福山的理論中有許多地方體現出“普世價值”,我們不可以一概否定。例如“平等激情”與“優越激情”,有一定合理性。近日台灣民進黨在推選“總統”候選人的問題上,出現了賴清德與蔡英文之爭,支持蔡英文的多數是“優越激情”獲得者,他們希望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而民進黨基本支持者,不滿蔡英文的表現,因而支持賴清德,這些人屬於“平等激情”者。又例如,民進黨執政後,它的支持者為了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支持“反中”、“台獨”,但多數民眾通過“九合一”選舉加以反對,從學理上講,這是“優越激情”與“平等激情”的一種博弈。
三、兩岸關係發展需要更多的理論支持
福山的理論引起了世界的熱議,也招來了眾多批評,特別是他的“歷史終結論”,更是引來許多不同意見。的確,近三十年“自由民主政治”出現了許多異變,“民主化”、“全球化”帶給社會的不一定都是福音,“民主化”普遍變成“民主暴力”、“民粹主義”,一些早年推動“民主化”的鬥士,紛紛感到後悔。倒是對台灣社會的沉淪,他們不從深處檢討,反而沾沾自喜,覺得自己輸了許許多多但還有“自由民主”,將“自由民主”作為擋箭牌,令人哀歎!
任何一種制度與政治設計,都不可以輕言是完善無缺的。事物在進化時,永遠是“善也進,惡也進”,新的矛盾會層出不窮地隨影而至,輕言全世界必然走向“自由民主政治”,成為“歷史的終結”;輕言是“最好的制度”,都是不可靠的。但是在紛亂的世界上,解釋各種問題,總的來講,我們還缺乏“理論”,缺乏顛撲不破的“真理”佐證,兩岸關係尤其缺乏理論的支持。從這一點講,讀一讀福山理論,結合一下兩岸關係,也許會有一點兒裨益。
但是,給予台灣更多“平等”的權力,更多顯示出尊重“尊嚴”,又是最困難和複雜的。例如他們認為自己在統一前是“中華民國”的子民,但我們始終難以承認“中華民國”,怕形成“兩國論”,有損“一個中國”的底線。又例如台灣有些人認為“一國兩制”是我們強加給他們的模式,有違“平等”,而他們主張的“聯邦”或“邦聯”又有違“大一中”的政體。如此等等,需要很好的“對話與談判”。對話與談判又要厘清什麼可“對等”,什麼可“平等”,什麼不可“對等、平等”……。諸如此類,我們需要更多的“激情、理智和欲望”。從這一點講,我們有必要很好地深入學習和理解習近平“1·2”的“新統一論述”。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5月號,總第25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