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3日電/中國經濟從2008年開始,增長速度持續緩降。人們對此趨勢原因的分析有很多,諸如宏觀經濟的因素,人口紅利消失的因素,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的因素,國際環境不好的因素,等等。這些都有一定的解釋力。北京日報發表全國人大常委、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文章認為,更為根本且影響權重更大的因素是經濟結構變化,即服務業比重上升。從占GDP比重的角度看,從2012年開始,服務業成為中國經濟中的第一大產業,從2015年開始,服務業比重超過50%,服務業就業的比重則超過60%。按照通用的劃分方法,我們已經進入了服務經濟時代。
從國際經驗看,一個經濟體進入服務經濟時代以後,經濟增長形態基本上就是一個喇叭口,一邊是服務業的比重往上走,一邊是經濟速度往下走。而且這個趨向會一直變化到服務業比重相對穩定,與之相對應,速度的下行趨勢也會停止。如此規律的表現,是由服務業的性質決定的。和製造業多年來更新技術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相比,服務業的特點是人對人、同時同地、個性化地提供服務,很難使用高效率的設備,所以它的勞動生產率提高緩慢,甚至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停滯的。例如教育服務、醫療服務、表演服務、家政服務、餐飲服務、保安服務、政府服務等,人力資本是主要的供給要素,不使用提高效率的機器設備,缺乏規模經濟,因而其勞動生產率長期保持在一個不變水平。生產性服務業如設計服務、金融服務、商務服務等,也有類似表現。因此,當服務業在一個經濟體所占的比重不斷提高時,社會總資源的配置效率就會下降,導致增長速度下降。如此推斷,中國經濟或將長期處於一個相對較低並且還會持續下降的增長時期。
文章指出,網絡與數字技術支撐的服務規模經濟極為顯著。網絡與數字技術時代進入了以服務業為主的發展階段。我們可以期待突破先行者的模式,有更好的增長表現。網絡與數字技術支撐的服務業呈現規模經濟極為顯著的特點,這源於許多網絡服務的初始成本很高而邊際成本很低,特別是可複制的文化類、信息類服務更是如此,早已突破了服務業低效率特點。比如現場演出,一個樂隊面對幾百名上千名聽眾,一百多年來沒有變化。現在網絡上的一首樂曲,可以達到千萬甚至上億名聽眾,而且不論一個聽眾還是億個聽眾,製作成本相同,增加聽眾的邊際成本極低。再如教育服務,有了現代學校教育的100多年來,生師比即平均每位老師教授的學生數不但沒有上升,許多國家還在下降,比如大學的生師比大約在12:1至14:1之間。現在依托互聯網的慕課,一個老師可以教的學生非常多,清華大學現在大約有280門慕課,有800多萬學生,一個老師可以教授3萬多名學生,最多的一個慕課可以有96萬學生。再如零售服務,一家大型書店最多可擺放10萬本書,因此很少擺放那些很小眾和過期已久成為“冷門”的書刊,但網絡書店則完全不受此限制。這類服務業的效率甚至比製造業還要高很多,這是一個根本性變化。
網絡和數字技術除了給服務業帶來變化之外,對製造業也帶來了質的提升,網絡與數字技術都是高效率的聯通技術,可以讓服務和製造很好地融合。現在製造品中搭載的服務含量、數字含量、增值含量,是以前完全不可比擬的。現在的物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等,都是製造和服務高度融合、快速成長、附加值非常高的產業。今後最有發展前景的若干產業中,製造與服務深度融合的產業將占大多數。中國是製造業大國,網絡技術、數字技術、AI技術等發展,為製造業邁上新台階,從大至強,既大又強,創造了非常有利條件,面臨更多機遇。
文章認為,中國發展服務業還有特別的優勢。第一,中國人口規模最大,網絡空間服務業邊際成本非常低,人口多就是用戶多,就是流量大,就是規模經濟顯著,總之是巨大優勢。在中國,很多小眾的、區域性的項目都可以獲利。一個產品一項服務,中國有千分之一的人口感興趣,就是100多萬人的市場規模,沒有哪個國家有這樣的條件。這個特點還支撐了規模經濟與競爭性、多樣化的統一:一個產業中能夠有多家達到規模經濟要求的企業並存,通過相互競爭發展提高,並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選擇。第二,中國網絡應用技術發達,而且中國人很熱愛網絡,或者說網絡滲透率很高,中國人均上網時間位列全球前三,再加上我們的巨量人口,國民總上網時間誰也無法比擬,這為中國互聯網相關產業群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優勢。第三,中國製造業規模全球第一,製造業是生產性網絡服務業的市場,有巨大的製造業,依托網絡和數字技術的生產者服務才可能更細分工、更高效率。特別是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相當部分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聚合各處資源,並遠距離提供給分布在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製造企業,諸如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軟件和系統集成等服務,可在不同地點分散進行,同時通過網絡即時連結和同步推進,專業化和效率大大提升。
技術還增強了中國產業的全球競爭力。中國在人口、經濟體量、互聯網技術、商業模式創新、移動終端普及程度等方面具有優勢和特點,支持許多產業在初始階段依托國內市場發展,就能同時取得規模優勢和競爭優勢,培育出高成熟度產業並形成較強的全球競爭力,從一個十幾億人的市場走向幾十億人的市場。
文章最後表示,依托網絡與數字技術的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出現了本質性的差異,服務業乃至整個經濟低效率的問題有望改變。我們應該大力推動技術發展和商業模式創新,並對中國長期發展保持理性的樂觀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