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日電/養老金不足帶來的可持續性問題是老齡化日趨嚴重背景下的熱點問題。當下,中國養老金系統不足出現了全國總量有餘、部分省份結構性不足的現象。近日人社部稱中國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餘近5萬億,總量餘額可觀,可滿足全國17個月全額支付。但同時,東三省當期養老金結餘均出現負數,即當期收不抵支,黑龍江最嚴重,已經將累計結餘用盡,也就是說養老金賬戶徹底告罄,單靠本省基金難以維持。
中國網發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孫文凱文章表示,中國當前的養老體系是基本實現了省內統籌的現收現付制度。也就是說,本省內工作繳費的人供養同期本省內退休後領取養老金的人。在這種制度下,人口結構、就業人員收入增長速度、養老金水平對養老基金持續性影響最大。如果工作人口減少而領取養老金人口增加,必然收入減少支出增加;如果工資增速下降,按照比例繳納的養老金增長也會下降;養老金水平提高也會給支出帶來直接壓力。
文章分析,正是由於這三個原因,當前中國部分省份養老金有持續結餘而部分省份則出現養老金危機。經濟發展最好、人口相對年輕化的廣東、江浙、北京、山東養老金結餘最高,甚至可以要求繳納相對較低比例的養老金;而人口流出且經濟發展速度較慢的東三省和河北、內蒙則嚴重收不抵支。
近幾年,東三省人口總量一直在下降,城鎮化率增速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經濟增速全國倒數。在人口老齡化只是比全國平均水平稍高的背景下(黑龍江老年撫養比甚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東北地區由於國企眾多退休職員領取養老金者眾多,東三省參保職工人數與領取養老金人數的比值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而且,東北地區退休養老金待遇並不比發達省份低,且近年增長較快,養老金替代率甚至高於南方省份。
文章認為,解決這種結構性問題要依賴全國統籌,也就是說國家層面把各省的養老金統一起來,以有餘補不足。日前盛傳的廣東養老金結餘轉移給黑龍江只是一個極端說法。目前,國家已經建立中央調劑金制度,將各省上繳養老金按照需求全國調配。這無疑能在養老金池子總量有餘的條件下緩解結構失衡。並且這樣做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因為跨省人口流動尤其是年輕人流失使得省內統籌的養老金體系不可持續,發達地區吸引更多人來就業和繳費,欠發達地區則出現繳費基數下降而出現養老金不足,這對欠發達地區是一種不公平。而且作為一種保險,基金池子越大越具有保險的功能,能降低各地分散統籌的風險。當然,跨省調劑保險金也可能產生一些其它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富餘省份繳納養老金積極性下降。因此,要達到全國統籌養老金調配的目的,還要求在徵繳上達到全國統一,由中央執行。目前,社保繳納轉由稅務部門執行,將增加執行力,減弱地方繳費積極性下降問題。
需要說明的是,全國統籌省間調劑只是在總量有餘條件下的做法,隨著未來人口老齡化持續加劇,現收現付制的養老保障機制終將面臨總量不足問題。此時,全國統籌並不足以解決問題,需要考慮其它整體制度性改善。能夠考慮的制度性建設選項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是放棄現收現付制,或者提高養老賬戶中個人賬戶比例;二是改變當前國家基本養老保險獨大局面,引入擴大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金等商業保險機制;三是用中國國有資本盈利補養老金不足;最後,延遲退休必將是一個最終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