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國再打 “台灣牌”有效嗎?
http://www.crntt.hk   2018-07-27 00:12:45
美國打“台灣牌”再度成為影響中美關係和台海局勢的重要因素
  中評社╱題:美國再打 “台灣牌”有效嗎? 作者:潘佳瑭(北京),北京市朝陽區農經辦副主任、高級經濟師

  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問題。進入21世紀以來,面對中國的迅速崛起,美方的戰略焦慮和遏制意圖日趨明顯,國會保守勢力更是蠢蠢欲動,不斷對政府施加影響,企圖通過提升美台關係遏制中國。特別是民進黨重新上台以來,美國國會動作頻頻,與島內“獨派”一唱一和,不斷挑戰中方核心利益,對於國會送交的“台灣旅行法”法案,特朗普總統最終簽署通過,使之成為美國法律,打“台灣牌”再度成為影響中美關係和台海局勢的熱詞。

  一、從美方期望的兩岸關係說起

  從歷史上看,美國政府是否打“台灣牌”,主要取決於不同時期國家戰略對中美關係的定位以及對兩岸關係發展走向的判斷。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對華政策,美國政府對兩岸關係的期望是有優先順序的,可以分為以下五種情形:

  (一)台灣武力獨立。這是美國政府最希望看到的情形,符合美國削弱和遏制中國的意圖。在美方看來,如果台灣實現“武獨”,既可通過戰爭削弱中國實力,又可在戰後形成兩岸對峙,台灣當局勢必更加有求於美國,為美國所用。蔣介石主政台灣時期,美方不僅與台灣當局保持官方關係,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增加駐台兵力,還一再鼓動兩岸“劃峽而治”,表示美軍只保衛台灣島和澎湖地區,不保衛台灣當局控制的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要求蔣介石從金馬撤軍,企圖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然而,蔣介石堅持“漢賊不兩立”,積極謀求國家統一,嚴辭拒絕了美方要求。蔣經國主政後,繼續堅持“反共復國”的“基本國策”,多次重申台灣不能與大陸分離,中國只有一個,也只能有一個,致使美方“以武護獨”的圖謀未能得逞。

  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再到蔡英文上台,台灣當局縱然有強烈的“武獨”圖謀,也根本沒有這種能力。美國基於對中美關係和兩岸實力消長的現實考量,對“武獨”不再抱有幻想。

  (二)台灣和平獨立。這是某些美方人士長期積極鼓動的情形。在他們看來,既然台灣沒有“武獨”的可能性,只能退而求其次,試探“和獨”的可能性。美國知名台海問題專家卜睿哲表示,美國從來沒有反對兩岸統一,美方立場是雙方的分歧應當“和平解決”,要符合兩岸人民的願望,重要的是有“民主體系的台灣人民”。白宮國安會負責戰略計畫的高級主任史博丁表示,美國政策是希望看到兩岸關係的最後結果是在沒有脅迫條件下的“和平解決”(並非“和平統一”)。過去二十多年來,島內“台獨”勢力不遺餘力推行“文化台獨”,鼓吹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決定,不斷擴大“台獨”的民意基礎,以“獨派”誤導的所謂“普遍民意”對抗大陸,台灣當局則竭力在提升美台關係、拓展所謂的國際空間方面尋求支持,甚至謀求加入美日軍事同盟,伺機走向“和獨”。一些美國政客不斷為“台獨”勢力撐腰打氣,且不斷加碼。顯然,某些美方人士與島內“獨派”沆瀣一氣,相互唱和,正在以“切香腸”的方式,試圖朝“和獨”的方向努力。

  (三)維持兩岸現狀。這是美國政府基於現實利益的公開宣誓,因為在兩岸“不統不獨”的現狀下,美方既可以通過美台軍事交流與合作,把台灣作為遏制中國大陸的棋子,又能向台灣當局高價出售武器謀取暴利,在貿易上逼迫台灣當局讓步,撈取額外的好處。美方多次表示,反對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台海現狀,既反對大陸以武力統一台灣,又不支持“台獨”。美方立場有其內在邏輯:一方面,不希望兩岸關係過於親近,更不願意看到兩岸統一,不願意接受一個更加強大的中國;另一方面,倘若“台獨”勢力鬧過了頭,中方必然會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戰時美方將進退維谷,無論是否介入台海戰爭,都將損害美國利益。當然,美方近來不斷推出支持“台獨”的小動作,本身恰恰是在改變兩岸現狀。

  (四)大陸武力統一。美國政府一直希望中方承諾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1974年11月,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訪華時表示,美國可以廢除“美台共同防禦條約”,前提是中國政府先聲明將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對此,中方態度很明確,即美台“斷交、廢約、撤軍”三原則必須堅持,不應有什麼前提條件,台灣問題完全是中國的內政問題,美國不應也無權在這個問題上指手劃腳。1977年8月,美國國務卿萬斯訪華時表示,美國可以接受中國的三原則,不過中國政府必須“明確承諾”或“默認”不對台使用武力來達到統一的目標,甚至提出中美建交後,應由美國發表一項單方聲明,宣佈對台灣的未來“表示關切”。此類說辭再次被中方拒絕。1978年中美進行建交談判,雙方的主要分歧仍然是台灣問題,經過艱難的談判,美方最終接受“斷交、撤軍、廢約”三原則,中方同意不再提“解放台灣”的口號,代之以“統一祖國”。中國政府從未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並於2005年制定《反分裂國家法》,明確了法律底線,一旦面臨國家分裂危險,將堅決以“武統”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五)兩岸和平統一。美國政府多次作出支持兩岸和平統一的表示。1998年6月,美國總統克林頓在北大演講時表示,美國對兩岸的“和平統一不構成障礙”,“中國的重新統一應當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美國鼓勵兩岸對話,以實現這一目標”。2004年10月,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美國希望中國採取和平形式實現統一。事實上,美方無法接受任何形式的兩岸統一,“和統”是其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形,作出上述表示只是擺擺姿態而已。美方認為,如果兩岸統一不可避免,與其“和統”,不如“武統”,這樣至少能通過戰爭削弱中國實力。至於戰爭將給台灣民眾帶來多少的生命財產損失,美方根本不關心,反正死難者不是美國人,戰火摧毀的也不是美國的設施和財產。

  二、美國政府曾兩次打“台灣牌”

  在過去大半個世紀裡,美國政府公然違反“一個中國”原則,曾經兩次打出“台灣牌”,挑戰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等核心利益。

  美國政府第一次打“台灣牌”,是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初。1950年初,解放軍正抓緊渡海作戰訓練,準備解放台灣,此時,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表示美國尊重中國的領土完整,不想在台灣獲取特別權利或建立軍事基地,不會利用武力干涉台灣局勢,也不向台灣的中國軍隊提供軍援和軍事顧問。同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兩天后,杜魯門發表聲明,宣佈從軍事上支持南朝鮮軍隊作戰,聲稱“共產主義已不限於使用顛覆手段來征服獨立國家,而且立即會使用武裝的進攻與戰爭”,認為台灣若被解放軍攻取,將直接影響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在太平洋區域的安全,並命令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以武力阻止解放軍統一台灣。

  美國政府這次打“台灣牌”,一直延續到1978年底接受美台“斷交、廢約、撤軍”三原則為止,前後長達29年,堪稱打牌時間最長的一次,阻遏了中國統一進程,嚴重損害中國利益,但從美方角度看,無疑是成功的。

  美國政府第二次打“台灣牌”,是在1990年代中期。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許多美國人開始熱議“多米諾骨牌效應”,認為中國也會垮掉。可是,中國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美國總統布什對此非常不安,公開將中國定義為“威脅”,並將中國列為“亞洲不穩定根源”之一,著手提升美台關係,大幅度增加售台武器,造成中美關係倒退。1992年11月,美國貿易代表率團訪問台灣並會見李登輝,突破中美建交13年來美國部長級以上官員不得訪問台灣的限制。克林頓入主白宮後,將布什政府處理美台關係的某些措施確定為美國政策。1994年4月至9月,參眾兩院通過一系列法案和提案,規定《與台灣關係法》的軍售條款高於《八·一七公報》,敦促政府允許台灣任何高級官員在任何時間訪美,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

  1995年5月22日,美國國務院宣佈,同意李登輝赴康奈爾大學作純粹參加校友聯歡會活動的私人訪問。兩周後,美方不顧中方抗議,向李登輝發放入境簽證。6月,李登輝入境美國,向國際社會公開拋售分裂中國、製造“兩個中國”的言論,中國政府隨即召回駐美大使回國述職,取消與華盛頓的所有高層會談。1995年7月至次年3月,解放軍在靠近台灣島北部及海峽中線的東海海域進行導彈發射訓練、導彈火炮實彈演習、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演習、聯合登陸作戰演習等大規模軍演,美國為防止軍演失控,先後派出兩個航母艦隊“觀察”。事實表明,美國政府調整對台政策是極其危險的,不僅重挫中美關係,而且直接引發台海危機。克林頓連任總統後,對台灣問題的態度趨於謹慎,1998年訪華期間公開宣示“三不”立場,即不支持“台獨”、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進入只有主權國家才能進入的國際組織。

  美國政府此次打“台灣牌”,暴露了有意改變美台關係非官方性質的意圖,前後歷時不足一年,所造成的後果是美方始料未及的,並以美方收回了牌結束。

  三、美國政府可能再打“台灣牌”

  奧巴馬時期,美國政府為遏制中國,制定了主要針對中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大打“南海牌”、“東海牌”,其間不排除動過打“台灣牌”的念頭。時任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堅持“和陸、友日、親美”的戰略平衡,追求台灣利益最大化,並未隨之起舞。蔡英文上台後,口頭上聲稱維持兩岸現狀,背後的“台獨”小動作不斷,走的是“親美、聯日、抗陸”的“台獨”路線,期望加強台美經貿關係和軍事合作,不惜損害台灣民眾利益,為美國政府再打“台灣牌”提供了機會。

  “山雨欲來風滿樓”,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以來,國內保守派對中國崛起更加焦躁不安,而特朗普政府發佈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防戰略報告》和《核態勢審議報告》,直接聲稱中國是一個“修正主義國家”,把中國定位為與俄羅斯並列的“戰略競爭對手”和潛在威脅,強調要對中國進行制約與圍堵,在反華氛圍日益濃厚的情形下,美國再打“台灣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美國國會歷來是“親台”勢力大本營,一些國會議員不斷為“台獨”勢力撐腰打氣,且有愈演愈烈之勢。2016年5月,美國眾議院全票通過支持台灣的“共同決議案”,首度將當年里根總統在給蔣經國私人信函裡提出的對台“六項保證”訴諸提案。2017年12月,特朗普簽署參眾兩院通過的涉及美台軍艦互停、高層軍官互訪等內容的《2018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

  美台高層“互訪”是近年來美國國會越炒越熱的議題。1979年美台“斷交”後,鑒於雙方的非官方關係,台灣地區領導人、行政機構負責人及外事、防務部門負責人一直無法“訪問”美國,而美國將官和助理部長以上層級官員“訪問”台灣也受到限制,避開國防、外交領域,多限於商務、教育、環保等領域交流。奧巴馬政府時期,曾有議員提出解禁美台高層“互訪”的法案,未獲國會通過。特朗普上台後,這些議員越發活躍,反華勢力進一步抬頭。2018年1月,眾議院無異議通過由80名眾議員連署的“台灣旅行法”法案,要求政府“應該鼓勵美國與台灣各層級官員之間的互訪”,包括允許美國各層級官員“訪問”台灣並與“台灣官員”會面,允許“高級別台灣官員”進入美國並與包括美國國務院、國防部等部門官員會面。2月,參議院同樣以無異議方式通過該法案。參眾兩院均無異議全票通過同一項法案,這在國會歷史上是罕見的。

  更危險的是,對於國會送交白宮的“台灣旅行法”,特朗普總統沒有動用否決權,以便給國會重新聽證、辯論、表決的時間,而是在該法案自動生效前的最後時刻予以簽署,使之成為繼1979年美國制定“台灣關係法”之後的第二部涉台法律,表明特朗普政府確實有意再打“台灣牌”。這一事件堪稱中美建交近40年來最嚴重的事件,意味著美台交往走向法制化、官方化,對中國主權構成嚴重挑戰,其後果遠比當年美國政府允許李登輝以“私人身份”訪美嚴重。

  對中方來說,美國出台“台灣旅行法”至少有五大惡劣影響:

  (一)觸及中方底線。“台灣旅行法”表面上只是要求政府“應該鼓勵”美台高層“互訪”,似乎沒有約束力,實際上是改變美台關係的非官方性質,可隨時把中美關係導向衝突。特朗普未對“台灣旅行法”行使否決權,或許以為自己手裡多了一張牌,可以藉此勒索中方,殊不知也束縛了自己的手腳,況且中方不可能拿國家核心利益與之討價還價。倘若國會每年多次邀請台灣高層訪美,對於台灣當局提交的申請,總統暫時可以不批同意,次數多了,就會面臨國會的質疑和壓力——法律明確規定應該允許,總統為何不同意,是否有違法之虞?如果予以批準,無異於認定台灣是準國家,公然踐踏中國主權,這是中方絕對無法容忍的。

  (二)發出錯誤信號。“台灣旅行法”成為美國法律,向“台獨”勢力發出了十分危險的信號,蔡英文當局歡欣鼓舞,開始炒作美台關係在“外交”層面實現重大突破,視之為美國官方公開支持“台獨”,今後將變本加厲,不斷火上澆油,肆無忌憚上演更頻繁更大膽的“台獨”戲碼,把兩岸關係推向極其危險的一端。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