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是這些饒有興味的鏡頭中,我們發現,兩位少女在故鄉所遭遇的,是男性肆無忌憚的貶低與騷擾,是在熟悉環境中的陌生與孤獨;到了紐約,她們則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需要調動全部的警惕來對抗周圍可能出現的惡意。這樣,女性的無力就在環境的對比與處境的相通中得到了強化。而兩位少女所遇到的善意與溫暖,都來自於以女性為主的醫療機構。在這些機構裡,工作人員有和善的笑容,有輕柔的話語,有體貼的關照,有專業的指導,以及細心的呵護。對於這些工作人員來說,她們可能僅僅出於職業準則,但是,對於Autumn來說,則讓她感受到一份安心,一刻安然,從而順利地完成了這次“涅槃”。這種處理,當然也進一步強化了影片的性別立場和主題表達。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是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在詢問Autumn與男性相處時的答案選擇。這幾個冰冷的選項,看上去是如此空洞抽象,但對於當事人來說,卻在一次次的詢問中勾連起那些刻骨銘心的傷痛時刻:
“在過去一年裡,你的性伴侶是否拒絕使用避孕套?”(有時)
“你的性伴侶是否曾阻礙你避孕,或者企圖違背你的意願讓你懷孕?”(違心地說“從不”)
“你的性伴侶是否曾威脅或恐嚇過你?”(很少)
“你的性伴侶是否曾打你,掌摑你,或者傷害你的身體?”(有時)
“你的性伴侶是否違背你的意願和你發生性行為?”(啜泣,有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