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軍結語:澳門未來行穩致遠
應著重深層次問題
首先非常感謝各位專家來參加今天的座談會,分享大家對“澳門回歸二十周年的成就、挑戰與展望”的精彩觀點,我也簡單談談一些個人看法。首先,澳門回歸20年成功實踐“一國兩制”的經驗值得充分肯定、意義非常重大。“一國兩制”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偉大設想,在“一國”主權之下實行“兩制”,歷史上從未有過。20年來,無論從澳門本地民眾,還是從國際社會來看,都認為澳門實踐“一國兩制”是成功的。雖然香港社會近期有些波折,澳門實踐的結果是有目共睹的。無論外界對“一國兩制”持有怎樣的質疑,我們都應大力宣傳這種成功經驗,講好“一國兩制”的澳門故事,為國家爭取在國際社會上的話語權,讓國際社會理解“一國兩制”的可行性。
澳門“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具有多方面基礎。其一,制度安排。如何理順“一國”與“兩制”之間的關係,這是澳門實行“一國兩制”的根本,要明確“一國”是前提,然後才是“兩制”,不管是“澳人治澳”還是“高度自治”,都不能擺脫“一國”的大前提,這是被澳門特區政府、社會各界所廣泛接受的。
其二,民意基礎。澳門雖然地方小,有400多年的殖民歷史,但愛國愛澳傳統悠久,澳門民眾對祖國和民族的認同感也非常強烈,實現了民心、民意的真正回歸。澳門回歸之後,特區政府也積極通過一些具體方式凝聚民眾的愛國愛澳精神,例如社團文化活動。
其三,保障機制。澳門的司法、輿論、教育等根據“一國兩制”的制度安排體現得非常好,比如23條立法、《國旗法》等在澳門能夠順利制定和實施。此外,澳門司法體系中的檢察官、法官等,大部分都接受過內地的培訓和教育;澳門特區政府對公務員也實行國情教育,制度化、常態化與內地進行交流和學習,這對培養他們的愛國愛澳精神非常有幫助。
其四,輿論建設。媒體需要正面、公正、客觀,輿論方面要抓緊,因為輿論是社會的導向,影響力大。澳門媒體對愛國愛澳的宣傳做得很好,早期有很多媒體的資深從業人員來自內地,後期越來越多本地人參與,大家對傳統文化、愛國精神的宣傳弘揚方面都做得不錯。
關於澳門經濟繁榮對成功實踐“一國兩制”的作用,我個人認為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需要辯證地看待。澳門在回歸以後博彩業蓬勃發展,經濟繁榮,政府推出一些措施政策去扶持新興行業發展。同時,政府積極進行二次財政分配,紓困民生,令民眾獲得經濟實惠,從而更加認同“一國兩制”的優越性;反過來看,“一國兩制”的正確落實,本身就是促進澳門經濟發展的根本,是保證澳門經濟繁榮的重要基礎。
接下來我談一談澳門面對的挑戰和未來展望。澳門“一國兩制”實踐很成功,社會穩定和諧、經濟繁榮發展,但也存在著很多深層次問題,面對一些挑戰。第一,如何實現經濟適度多元化?澳門博彩業是龍頭產業,如果博彩業過度發展,有可能會排斥、排擠其他行業的發展。現在中央要求澳門一定要“多元化”發展經濟,但為什麼進展緩慢?特區政府也提出要開展特色金融、會展、文創等新產業,為什麼很難落地?我認為這與澳門的一些現有政策有關。博彩業能夠發展,動因之一是有資本、有人才的引進。但是,現在由於澳門的勞工政策過於保守,很多人才都無法進入澳門投身新興行業。當下,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在爭奪人才,但是澳門一直限制外來勞動力。如果人才不能進來,對任何新興產業的規劃都是空中樓閣。所以,為了整個社會的長遠發展,澳門新一屆特區政府應該認真考慮這一問題,做出真正的變革。
第二,如何提高特區政府公共服務效率、管治效率?澳門特區政府雖然在大方面做得不錯,但在行政服務和公共管治方面的效率偏低。所以,未來澳門的公務員體系應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水平。
第三,如何更加積極融入大灣區建設?國家對澳門有著很高的期望,澳門應該積極主動融入大灣區,而不是按部就班被動式參與。 澳門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發揮好平台作用,真正發揮所長,服務國家所需。
第四,大企業和普通民眾的利益出現衝突時,可能會造成社會的隱患和矛盾。澳門社會未來若要行穩致遠,應該重視解決這方面的深層次問題。
第五,如何讓澳門青年人的家國情懷薪火相傳?現在青年人的生活成長條件優越於上一輩人,刻苦拼搏精神相對弱些。所以要加強對澳門青年人進行家國情懷和人生價值觀的教育,積極培養他們的愛國愛澳情懷和艱苦創業的精神。
評論員簡介
林卓華,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會長。
林志軍,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兼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和1985年在廈門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和經濟學博士學位(中國第一位經濟學和會計學博士),還取得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學商管碩士學位。現為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理事長,粵港澳大灣區物流與供應鏈創新聯盟理事長,澳門區塊鏈應用研究所負責人。
劉景松,澳門文藝評論家協會秘書長、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廈門大學澳門校友會副理事長,兼任多個文藝社團的學術顧問。先後執教於汕頭大學、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華文文學、紀游文學以及澳門文學文化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
王平,中國評論通訊社副社長、中評智庫基金會副執行長。
劉成昆,經濟學博士,現為澳門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商學院會計和財務金融學系系主任、教授。自2004年起任職於澳門科技大學,研究領域包括城市與區域經濟,發表中英文論文30餘篇,擔任“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的特約主編,主持NSFC-FDCT聯合資助項目、澳門基金會資助或澳門特區政府部門委託項目20余項。
李小勤,香港浸會大學傳播學哲學博士,現任澳門大學新聞傳播系助理教授。研究興趣廣泛,涉足傳播學的不同範疇,主要有傳播效果研究、中國傳媒改革與融合研究、新媒體與網絡研究等。研究成果發表於中英文主要學術期刊、書目章節等,並獲得新聞與傳播學全國和國際研究獎項。
黃明健,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教授,澳門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會長,廣州、福州、珠海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先後畢業於廈門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澳門科技大學,曾任福建警官學院客座教授、福建建達律師事務所律師、福州大學法學院教授。
王耀,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理事。武漢大學經濟學碩士、美國University of Delaware MBA。有二十多年內地和澳門銀行工作經驗,現供職於澳門大型中資銀行。對澳門特區經濟、公共財政、金融業、粵港澳金融合作等有較深入研究,牽頭或參與多項課題。同時也是澳門經濟學會理事。
盧樹棟,90後澳門青年創業家,中國大灣區商事服務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擔任社團職務有澳門商業協會會長、澳門青年商會會長、民聯智庫副理事長;同時兼任大灣區資訊科技有限公司、有間文化創意產業有限公司、澳門教育培訓有限公司、澳門葡語系國家商品貿易有限公司、傲遊世界(珠海橫琴)文化有限公司之高級合夥人。
邢志紅,澳門鏡湖護理學院副院長、澳門高等教育發展促進會副會長、澳門失智症協會副監事長。參與由特區政府委託澳門鏡湖護理學院的《澳門長者照顧服務需求研究》等大型研究項目,參加國家衛生部組織編輯《中華護理大全-澳門特別行政區護理教育》的編寫。
余渭恒,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學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工商管理系碩士。现为澳門經濟學會理事、澳門青年聯合會理事、澳台青年交流促進會副理事長、澳門台灣大學校友會副理事長,為經濟研究、論壇活動、兩岸交流、青年工作及校友活動等方面服務。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