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7日電/過去9年,我國電商交易規模的年均複合增速達25%。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電商不僅實現了逆勢增長,還在保障民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電商的發展勢頭為啥這麼強?
強大的技術能力、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充足的配送隊伍,讓電商在疫情防控期間保障民生“衝得上”;減少中間環節,更好地降低流通綜合成本,貼合消費需求,提升購物體驗,讓電商“賣得好”;信息流、物流高效統一,全渠道、全鏈路融合升級,讓電商“送得快”;直播帶貨、反向定制等電商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紛紛興起,進一步激發消費潛力,讓電商“活力足”。
一端連著生產,一端連著消費,電商將持續噴湧創新活力,惠及億萬消費者,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商場、酒店、影院、餐飲店、旅遊景點等線下商業受到較大衝擊,而電商卻逆勢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至7月,全國網上零售總額60785億元,同比增長9%,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51018億元,同比增長15.7%,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5%。
疫情防控期間,從日用消費品供應到緩解農產品賣難,從銷售實物商品到提供生活服務,從一、二線城市到偏遠農村山區,電商在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物資供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直播帶貨、反向定制、門店到家等電商新業態快速興起,也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事實上,近年來電商一直在快速發展。據商務部統計,全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從2010年的4.55萬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34.81萬億元。自2013年起,我國已連續7年成為全球第一大網絡零售國。過去9年,我國電商交易規模的年均複合增速達25%。
迅速壯大、逆勢成長,電商的發展勢頭為啥這麼強?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電商為啥“衝得上”?
強大的技術能力、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充足的配送隊伍,讓電商在快速應急保障中底氣十足
進入9月,武漢的中午仍然有些悶熱。京東物流武漢將軍營業部的快遞小哥李華斌騎著電動三輪車、拉著幾十件商品,頂著太陽出發了。
從春節到現在,李華斌每天要把100至200件醫療和民生物資及時送往金銀潭醫院和附近居民區。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各行各業帶來很大衝擊,有的甚至一度停擺;而電商挺身而出,展現出強大的戰鬥力——
1月24日,京東僅用7個小時就將首批物資送達武漢醫療一線;1月20日至2月28日,京東集團累計向全國消費者供應2.2億件、超29萬噸的米面糧油、肉蛋菜奶等食品;截至4月中旬,累計承運醫療應急物資超過7000萬件,總重量超過3萬噸。
美菜網在包括武漢在內的200個城市開通綠色通道,優先向一線防疫部門提供基礎生活物資保障。武漢關閉離漢通道期間,美菜網累計向防疫單位和市民家庭供應蔬菜199萬斤、蛋類23萬斤、肉禽18.8萬斤、大米26834袋。
天貓、淘寶、菜鳥等聯合物流夥伴把救援物資源源不斷送到武漢。疫情最嚴重時,菜鳥各地電商倉庫兩周發出了近80萬噸網購商品,能裝滿1萬多架大型飛機……
線下商業受到衝擊,電商為什麼能逆勢增長?
強大的技術能力,讓電商的快速應急“預見早”——
疫情防控之初,京東物流大數據敏銳地發現,武漢當地消費者購買包括口罩在內的一些商品出現明顯波動。經過一系列智能算法和預測後,京東物流武漢中心倉以及全國其他物流倉提前有針對性地聯繫供應商,積極展開備貨。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些提前準備的物資,全都及時用到了疫情防控中。
京東物流還快速把“武漢倉向外輻射”調整為“其他倉反哺武漢倉”的新方案,綜合考慮每日調整的城市限行信息,進行智能化的組單和派單,將單均配送里程大幅降低。
完善的供應鏈體系,讓電商的快速應急“不卡殼”——
武漢關閉離漢通道,交通受阻,倉儲、分揀、運輸都會受到影響。面對困難,各大電商平台不僅沒有停擺,反而承擔了大量的物資轉運和保障功能,靠的是什麼?
“既要靠技術能力,也要靠多年建立起來的供應鏈體系。”京東物流首席執行官王振輝說,疫情衝擊對各行各業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正是在技術能力的支撐下,電商平台建立起全品類、全覆蓋、智能化、開放化的強大供應鏈體系,有能力有底氣應對突然發生的變化。
充足的物流隊伍,讓電商的快速應急“能落地”——
京東超22萬名員工全力投入、全速運轉,保障物資送達。1.2萬名蘇寧物流倉儲和快遞人員、5800多輛運輸車輛堅守崗位。天貓聯合菜鳥、順豐設立首個全國口罩應急“心臟倉”,變分省市多級配送為直達配送,提高了配送時效。
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副教授陳振嬌認為,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各大電商平台幾乎覆蓋全種類商品、連接全產業鏈,在運用市場化方式動員全產業鏈方面有一定優勢。疫情防控期間保障民生,電商經受住了考驗,貢獻出了力量。
電商為啥“賣得好”?
減少中間環節,去除多餘的搬、倒、騰、挪,更好地降低流通綜合成本,貼合消費需求,提升購物體驗
“6點搶盒馬鮮生,7點美團買菜,8點每日優鮮,9點永輝……”疫情防控期間,廣州白領孫翔很少去實體商超,生活所需都改在線上購買。當然,買得最多的是蔬菜、水果、肉。京東到家、每日優鮮、天天果園……各種平台她都試過。
“春節那幾天,下手晚了許多生鮮會售罄,但很快,供應就充裕起來。現在兩三天買一次,很方便。”小孫說。
打開手機電腦,點點鼠標,動動手指,就能用更少的錢,買到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務。疫情防控期間,人們減少外出和社交活動,電商的優勢表現得更加突出。
作為流通供給側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商減少了傳統流通的中間環節,並通過物流的信息化,去除了多餘的搬、倒、騰、挪,有效降低了流通綜合成本。說到底,就是貼合了消費需求,提升了購物體驗。
數數商品——“一站式”購物曾是很多購物中心追求的目標。如今,在電商平台上可輕鬆實現。從服裝到家電,從日用品到生鮮,從國內品牌到國外品牌,應有盡有,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
看看支付——隨著科技的發展,第三方支付快速興起,財付通、快錢、支付寶……刷刷手機,交易完成,方便又輕鬆。
算算配送——電商是否受歡迎,配送時效是關鍵。現在,隨著智慧物流的發展,許多電商不僅解決了“爆倉”問題,還推出次日達、當日達、定時達等配送服務,讓人們網購後不再有等待焦慮。
比比售後——網上購物,除特殊商品外,消費者可享受七天無理由退貨。在不少電商平台,消費者只需線上申請,然後把需要退換的商品交給上門的快遞員即可,越來越便利。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7.1億,占網民總數的78.6%;手機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7.07億,較2018年底增加1.16億;三線及以下市場網購用戶占該地區網民比例較2018年底提升3.9個百分點。
電商改變了百姓生活,也改變了傳統商業。電商的發展,讓線上商流、信息流、資金流和線下物流相結合,補齊了實體店市場反應慢、服務不及時等短板,推動傳統商業變革創新,成為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催化劑”和“生力軍”。
疫情防控期間,蘇寧小店上線“蘇寧菜場”,這是一種消費者線上下單、到門店自取的服務模式。這種模式給消費者帶來新體驗,銷量很好,幾乎所有品類都翻番。
“疫情過後,零售業、服務業等相關產業將迎來一輪整合升級的契機。電商平台應當推進全品類、全場景的發展策略,隨時隨地滿足用戶需求,還應當通過輸出智慧零售的核心能力,開放鏈接服務更多商戶,提升供給能力,促進消費升級。”蘇寧北京大區物流公司總經理胡潘說。
電商為啥“送得快”?
電商超強覆蓋力的背後是信息流、物流高效統一,是全渠道、全鏈路融合升級
“頭一天下單,第二天家門口收貨,太方便了。”在距離山東泰安東平縣城40多公里的西豆山村,獨居老人王玉平一邊收著蘇寧送來的快遞,一邊感嘆,“要是擱以前,還得跑十幾公里外的村鎮集市上買呢!”
從消費者下單到商品送上門,這個過程中都發生了什麼?蘇寧物流的後台管理系統,清晰記錄了快遞配送的全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