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類器官智能”時代或將到來
http://www.crntt.hk   2023-03-06 15:38:47
  中評社北京3月6日電/據解放日報報導,“未來,計算機能靠人腦細胞運行嗎?”這一問題看似“腦洞大開”,但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摸索答案,並於近日公布了相關計劃。

  他們認為,類器官智能技術(OI)具有實際的應用前景,甚至有望比人工智能更強大。不過,這項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預計還需要數十年才可進入動物試驗階段,此外還需應對倫理挑戰。

  筆尖大的類腦結構

  最近大火的ChatGPT讓人們切身意識到,機器可以表現出與人類相似的智能行為。在一些領域,機器甚至已經超越人類。例如在2016年,電子計算機程序AlphaGo擊敗了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許多領域,人工智能仍遠遠比不上人類智能。例如,人類可以立即分辨出貓和狗,但機器卻不行。一些網站由此採用“圖靈測試”來驗證用戶是人類還是機器。在情感認知等方面,人類大腦具有難以比擬的能力,這與大腦在進化時形成的大量神經元有關。

  因此,能否復制這種能力,成了科研人員關心的話題。這其中就包括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托馬斯·哈通教授。他認為,計算和人工智能一直在推動技術革命,但也正在到達極限。而生物計算在提升效率等方面具有不俗潛力。

  哈通和自己的同事構想,以類腦器官為“硬件”,有望開發出“生物計算機”。他們於近日將這項研究計劃發表在《科學前沿》期刊上,涉及生物工程和機器學習等領域。

  所謂“類器官”是在實驗室內培育的、與某種器官功能類似的組織,通常源於幹細胞。多年來,科學家以此作為腎臟、肺和其他器官的替代品進行實驗,從而避免對人體或動物造成傷害。

  “類腦器官”指的便是一種筆尖大小的細胞培養物,其中存在具有類器官功能的神經元。之所以能夠提取這種細胞,得益於幹細胞研究先驅約翰·戈登和山中伸彌的一項開創性研究成果——從皮膚等發育完全的組織中提取細胞的能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