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孜孜探尋生物大分子奧秘
http://www.crntt.hk   2022-09-26 13:03:26
  中評社北京9月26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施蘊渝,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物理學與結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42年4月生於重慶,1960年考入中科大生物物理系,自此她與生命科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多年來,施蘊渝始終堅守在科研一線,運用結構生物學方法研究基因表達調控與細胞命運決定的分子機理,取得諸多創新性成就,為中國生物核磁共振研究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貢獻。

  一襲布衣,一頭銀發,辦公室裡,施蘊渝利落地點擊鼠標,一張張蛋白質三維結構圖躍入眼簾:“生物大分子的世界充滿未知,我們在研究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和挑戰,但千萬不能輕言放棄。”施蘊渝說。

  父親的言傳身教、求學路上的所見所聞,讓科研報國的種子生根發芽

  施蘊渝一直有個科研夢!無論是幼年倚在父親身邊,聽他描繪物理世界的繽紛多彩,還是漫漫求學路上,接觸到生命科學的前沿,科研報國的念頭始終縈繞在她腦海……

  施蘊渝出生於戰火紛飛的年代。兒時顛沛流離的經歷讓她意識到,個人命運總是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父親施士元是受居裡夫人指導的物理學博士。畢業後,時年25歲的施士元回國任教,成為中國核物理學研究和核物理高等教育的開拓者之一。在施蘊渝看來,科研報國的精神在父親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他的言傳身教,也激發了施蘊渝投身科研的熱情。

  懷揣著對自然科學的喜愛,1960年,施蘊渝考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當時,生物物理學是一門新學科,教育體系尚未成熟。“時任中科大生物物理系主任的貝時璋院士認為,課程設置要‘四不像’,讓學生打好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基礎。”施蘊渝說,正是扎實的基礎課程學習,為自己以後的科研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室裡,錢學森、華羅庚、嚴濟慈等學者給大家上課的那段日子,讓她記憶猶新……施蘊渝說:“能夠近距離感受到老一輩科學家濃濃的愛國情懷,何其有幸!”禮堂中,大夥兒緊緊圍著一台黑白電視機,為中國運動員獲得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冠軍而歡欣鼓舞的場景,她至今難以忘懷:“年輕時大家那種奮發向上的狀態一直激勵著我,也讓我下定決心,要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為建設祖國貢獻一份力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