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讓“青椒”不再青焦
http://www.crntt.hk   2022-08-11 10:20:04
  中評社北京8月11日電/據中國網報道,8月8日,科技部、財政部等五部門發布《關於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的通知》。直面青年科研人員(網絡名詞“青椒”)面臨的嶄露頭角機會少、成長通道窄、評價考核頻繁、事務性負擔重等突出問題,文件亮出了行動內容的關鍵詞——挑大梁、增機會、減考核、保時間、強身心。

  4年接力、3輪減負,政策措施也從1.0版上升到3.0版。不難看出,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工作本身,既重要又繁重。1.0版部署開展的7項具體行動,交出了不俗的成績單。2.0部署開展4項新行動,鞏固深化前期已取得的積極成效。兩輪行動的全面推進,使減負舉措在基層單位扎根落地,形成了良好的叠加效應,并且轉為常態化機制。如今出台的3.0版,就是要咬定目標、持續加力,直面痛點、難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和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任務部署,推動減負行動效果持續深化。

  與前兩輪減負的最大不同是,這一次減負的主體聚焦於青年科研人員。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同樣,青年科研工作者也是科研隊伍中心懷國之大者、擔負複興大任的主力軍。《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20)》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39歲以下的科技人力資源占比達到78.39%。但現實是,青年科研人員既面臨著職業發展需要和學術追求帶來的“合理負擔”,也面對因制度設計不完善造成的非學術性、不必要的“不合理負擔”。不少人“壓力大得睡不著覺”,慨嘆“青椒”真的很“青焦”。顯而易見,這對科學研究極為不利。

  壓力在哪呢?

  一是青年科研人員年紀輕、資歷淺,能證明研究實力的成果和資源少,在與資深科研人員同台競爭中難免處於劣勢,自然很少有開展獨立研究、獲得穩定支持的機會;而許多事務性的繁雜工作又偏偏落在了這些“小年輕”的身上。許多一綫青年科研人員反映,他們在進入科研崗位之初,獨立創建實驗室和團隊非常難,大多以“科研助手”的角色在團隊中開展科研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往往很難獲得獨立承擔項目和展示自我的機會。

  二是難以獲得穩定的經費支持。相對於龐大的青年科研人員隊伍,目前已有的青年資助項目規模和範圍相對有限,青年科研人員特別是35歲以下的科研人員往往很難獲得資助,穩定性也差,難以聚焦某一方向開展長周期的深耕研究。而科研成果又不是輕輕鬆鬆或者加班突擊一下就能取得的,非得潛心鑽研,非得久久為功,急功近利是其大忌。<nextpage>

  三是考核壓力大、評價周期短、頻次又過多,這成了青年科研群體的集中“痛點”。依據現行評價方式,科研人員短期內就要“達標”,壓力負擔重,他們往往既要承擔跑簽字、開證明等行政負擔,又要潛心科研任務,結果導致白天忙雜事、晚上搞科研。而考核過於頻繁,又容易導致青年科研人員急功近利,不利於科研積累和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產出。

  強化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對待科研工作中存在的現實矛盾,需要以科學精神認真對待。不能無視,只能直面;不能旁觀,只能加力;不能累積,只能化解,讓持續減負行動成為科技領域簡政放權的亮點,助力科研成果豐碩,加速民族複興進程。3.0版本出台的價值,就在於亮出了專項行動的關鍵詞——挑大梁、增機會、減考核、保時間、強身心。這是化解“青焦”的“15字經”,有助於留住科研人才、穩定科研隊伍;是科技興國的重要舉措,為實現中國夢貢獻科研力量;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給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幫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要求的具體落實。

  直指痛點難點,讓“青椒”不再“青焦”。為期一年的專項行動要一步步扎實推進,一個個有效解決,找准卡點堵點,化解痛點難點,各部門各地方各單位要完成各自目標任務,把各項具體要求落實到位。減負行動全面落地見效,讓“青椒”放下包袱、輕裝上陣,讓科研花開驚艶、果實累累。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