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歷史性成就
http://www.crntt.hk   2019-01-16 08:52:00
全面深化改革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了強大動力。
  中評社北京1月16日電/2013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新時代改革再出發的重要里程碑。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在改革理論和政策上形成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是新時代改革再出發的頂層設計。5年多來,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了強大動力。

  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人民日報發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鄭新立文章表示,《決定》總結前30多年經濟體制改革經驗,在經濟理論上取得新突破,為深化新時代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撐。比如,首次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一重大理論觀點。圍繞這一理論突破,大刀闊斧削減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同時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目前,97%的商品已實現市場調節價格。又如,《決定》提出“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這帶來國企改革方面的新突破。5年多來,國企改革有序推進;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有效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再如,《決定》提出“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這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提出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杠杆,為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農業現代化發展滯後等問題提供了強有力支持。

  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文章指出,《決定》圍繞如何發揮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作出全面部署。5年多來,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和實踐創新,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統籌推進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大力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力度之大、改革推進之平穩順利是少有的。5年多來,我們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文章稱,長期以來,中國文化領域基本上實行由政府財政撥款支持的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其好處是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員不用操心經費來源,可以集中精力進行文化創造;其弊端是缺乏競爭機制,難以最大程度調動文化工作者的創作積極性。《決定》提出要“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原則,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推動黨政部門與其所屬的文化企事業單位進一步理順關係”,並提出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5年多來,我們繼續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推動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明確不同文化事業單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績效考核機制。實踐證明,《決定》關於文化體制改革的新突破符合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客觀要求,激發了廣大文化工作者的創作熱情,解放了文化生產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呈現出繁榮發展新局面。

  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

  文章認為,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加快社會事業改革,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為社會提供多樣化服務,更好滿足人民需求。《決定》不僅對教育、就業創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藥衛生等民生領域體制機制改革和社會治理制度建設進行全面部署,而且鼓勵社會資金投入社會建設領域。5年多來,在持續加大民生領域財政投入的基礎上,各級政府部門通過設立PPP項目庫、購買公共服務等方式,鼓勵社會投資進入社會建設領域,加快補齊公共服務供給短板;全面深化社會體制改革,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不斷滿足不同層次的多樣化需求,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中國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