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2日電/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是2021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強調“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在當前全球新一輪產業轉移的大背景下,以及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影響,中國製造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多重衝擊。從全球價值鏈角度對全球產業轉移的新趨勢作出系統評估,主動順應和積極引導全球產業轉移的方向,不斷穩固和提升中國製造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不僅是應對貿易摩擦和疫情衝擊的短期需要,更是增強中國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促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中長期戰略需求。
中國是製造業全球價值鏈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光明日報發表北京印刷學院副教授李軍文章表示,全球價值鏈,是指產品或服務從最初概念到終端用途的全部活動,以及這些活動在地理空間上的分布情況。這一概念已成為從全球化視角描述和研究全球產業轉移問題的重要內容。過去三十年,隨著全球價值鏈逐步成為決定全球生產分工格局的主導力量,傳統生產體系的全球布局出現諸多新特征。尤其是產業層面的國際分工開始深化,同一生產過程的不同環節被拆分,使得垂直分工的環節更加細化,生產體系覆蓋更多國家和地區以最大限度獲取比較優勢帶來的收益。受此影響,國家間的中間產品貿易和服務貿易得以快速增長,並進一步驅動跨國投資以更快的增長來保障全球生產體系的緊密聯接。
一個完整的生產過程被細化分解後,通過分散生產並重新組合,可以獲得規模經濟的直接利益,但不同環節之間交易成本的提高將限制生產過程分解和空間分散的程度。過去二十年,製造業全球價值鏈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交通運輸效率的大幅提升,大大降低了分散生產的運輸成本;其次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大大降低了傳統生產管理的成本,擴大了生產空間分布的範圍;再次是全球經濟一體化水平不斷提高,國家間貿易壁壘持續降低,降低了跨國界分散生產的貿易成本;最後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市場需求擴張提升了跨國生產布局在新興市場的收益水平和吸引力。
製造業全球價值鏈的快速發展與中國製造業國際競爭力的全面提升互為因果。從利用全球價值鏈的機遇實現發展,到引領全球價值鏈的深化與提升,中國一直是全球價值鏈當中的重要驅動力量。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中國依托低成本優勢,承接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隨著全球範圍製造業分工不斷細化,產業進入壁壘明顯降低,越來越多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環節開始向中國擴散,使得中國獲得了更多參與全球分工的機遇。把握這些歷史性機遇,中國較快建立了相對完整的製造業生產體系,並在多數領域確立了明顯的規模優勢。
加入WTO之後,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製造業價值鏈開始向更多國家和地區拓展,並在電子等全球化特征突出的產業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的全球生產體系。據統計,中國多數產業的生產規模都超過全球的30%,電子電器等產業的規模甚至超過全球的40%,加上為中國提供各種配套並形成穩定分工關係的其他生產能力,總體規模占到全球的60%以上。所以,中國在製造業全球價值鏈的多數領域都占據生產主體地位。相比而言,日本、韓國、德國等製造業第二梯隊國家,緊緊圍繞中國生產體系形成上下游分工關係,並獲得參與和影響全球價值鏈的機會;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是全球製造業第三梯隊,作為衛星生產基地,為中國提供更低端的生產配套,處於從屬地位。美國作為全球第二大製造業國家,依靠核心技術持續創新獲取高額壟斷收益,是全球價值鏈的“收益分配中心”。
新一輪全球產業轉移呈現出新特征
文章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先後發生了三次全球範圍的產業轉移。第一次是傳統機械製造業從歐美國家向日本的轉移,第二次是傳統消費品製造業從日本向亞洲四小龍的轉移,第三次是全球製造業向中國的全面轉移。每一次轉移都支撐了全球經濟的一輪繁榮,成就了一批新的高速增長的工業化國家。這三次產業轉移中,勞動力等要素成本優勢和市場規模是決定產業轉移方向的主要因素,製造體系的整體轉移是主要方式。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全球價值鏈開始發揮作用,在產業鏈分工更加細化和鏈條拉長的同時,產業空間布局開始圍繞細分產業展開。由於不同細分生產環節依托的要素優勢更加多元化,使得當前正在進行的第四次全球產業轉移形成了明顯不同於以往三次的模式和特點。
首先,全球產業轉移的壁壘在不斷降低。越來越多的後起國家僅依靠少量要素成本優勢就有機會參與其中,產業轉移速度明顯加快,轉移範圍明顯加大。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進一步降低了產業細化後在全球分散布局的成本,進一步增強了全球價值鏈擴張的力量。
其次,整體產業鏈轉移的難度不斷加大,細分產業鏈的轉移將成為主要趨勢。單一產業價值鏈的細化分解,為不同產業之間整合相同要素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縱向分工鏈條之間出現越來越多的橫向聯繫,形成了更加複雜的網格化分工格局。獨立生產環節規模經濟的優勢隨之升級為整體配套能力,形成更具體系性特征的綜合優勢。這一優勢超越了勞動力成本等獨立要素的重要性,成為決定全球產業轉移模式的主導力量。與此同時,東道國的研發創新能力、投資環境、配套能力以及終端市場等因素,也比以往越發重要。
再次,產業轉出國家和接受國家之間的聯繫比以往更加緊密,相互之間的依賴性也明顯提高。完整的生產體系經過細化分工和跨國分散生產,然後重新組合起來的過程中,分工越細化,區域分布越廣泛,相關國家之間的貿易聯繫也越緊密,相互之間的依賴程度越高。這對傳統國際貿易政策和制度安排提出新要求,進一步的貿易自由化和更高效的國際貿易投資制度安排,成為全球價值鏈進一步深化的必要條件。
最後,跨國產業轉移推動形成亞洲區域產業分工網絡。過去十多年,面向全球的價值鏈發展趨勢開始轉向,並越來越多地向區域性分工轉移。近年來,一批後起的亞洲國家對中國產業轉移的承接能力快速提升,未來將可能形成以中國為核心、覆蓋南亞和東南亞區域的全球製造業生產體系。與此同時,中國與日本、韓國等處於價值鏈相對高端國家的產業分工合作關係也不斷加強,形成了覆蓋多數東亞區域的製造業基地。中國處於兩個生產體系的空間交匯地位,是整個體系的主體和主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