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甘肅非遺數字化煥“新生”
http://www.crntt.hk   2021-01-11 17:24:50
  中評社北京1月11日電/“要把非遺的活態性、生態性、漸變性、傳承性等特征存儲下來,不是錄音、圖片、錄像那麼簡單的事情;而是要通過數字化方式進行編碼再解碼將非遺轉換、再現、複原,變成可以共享、再生的數字形態。”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決策咨詢研究所研究員魏學宏9日表示,對非遺的數字化保護,不僅要尊重和保護非遺的原始形態,更要使其獲得更為長久的“生命”。

  自古以來,甘肅就是絲綢之路上文化交流的橋梁和藝術匯集融合的重鎮,也有絲綢之路黃金段的美名。

  截至2020年5月,甘肅省政府先後公布了四批共493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的非遺代表性項目有68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花兒(民歌)、環縣道情皮影戲、格薩爾3個項目。全省已認定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68名、省級617名。

  “這些項目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涵蓋了甘肅傳統文學、音樂、美術等各個門類,承載著甘肅厚重的歷史文化,也構成了甘肅文化特有的魅力。”魏學宏說,做好非遺的數字化保護,就要建設甘肅非遺的基本信息資源數據庫,最大限度避免因傳承人離世、缺乏而導致的斷代風險,有利於地方非遺文化共享和傳播推廣。

  2016年,甘肅啟動非遺數字化工程,借助音頻、視頻、圖片等數字化技術實現非遺保護與傳承。2020年,甘肅省文旅廳與騰訊雲合作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數據平台,致力於建立甘肅省非遺標準目錄,建構統一的非遺數字化管理展示平台。

  甘肅非遺共包括16類,品種豐富。魏學宏建議,構建數字博物館是做好非遺特色資源建設的新形式,通過互聯網為受眾提供數字化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各種服務;還可以運用3D技術展示非遺項目,讓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實現文化資源的多元應用和再生。

  “利用互聯網讓更多年輕人愛上‘非遺’。”甘肅省社會科學院雜誌社副研究員巨虹說,要充分利用直播、短視頻等互聯網資源,通過“直播+非遺”的新媒體形式,促進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的深入融合,讓傳統成為時尚,也讓更多年輕人對傳統民間藝術有興趣,讓他們愛上“非遺”,最終加入保護、傳承、弘揚非遺的隊伍。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