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4日電/今年是第12個“雙十一”,各路商家又開啟了新一輪大促活動。作為疫情以來最大消費季,“雙十一”點燃了全民消費熱情,是中國強大消費能力的一個縮影,展現了中國市場活力和消費強勁復甦的態勢。
經濟參考報發表時評人劉濤文章表示,近年來,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比較優勢逐步顯現。中等收入群體及新生代年輕人、低齡老年人成為消費擴大和升級的強大動力;各類新興技術快速發展,應用場景不斷拓展,數據等新要素成為消費市場創新的重要動力。居民消費需求也越來越呈現個性化、多樣化特征。
文章分析,“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全面促進消費”。以強大消費市場為支撐,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對暢通經濟循環、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將起到基礎性和引領性作用。“十四五”時期或者更長時間,中國消費市場將出現三個具有標誌性意義的變化。
一是消費市場規模有望躍居世界第一。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41萬億元,接近排在首位的美國。隨著“十四五”居民消費的持續增長,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將為暢通國內大循環提供強勁動力,也將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服務的巨大引力場。
二是服務消費將成為居民消費的主體。2019年,中國居民服務消費支出比重已達45.9%,預計“十四五”期間服務消費比重將突破50%。服務消費作為居民衡量獲得感和滿意度的主要關注點,將對提高相關服務供給體系的適配性起到重要導向作用。
三是城鄉消費差距有望降到改革開放以來最低水平。2019年,城鄉居民消費支出差距縮小到2.1倍。隨著“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加快以及共同富裕的扎實推動,預計農村居民消費將延續較快增長勢頭,與城鎮居民的差距有望降低到2倍以內。這將為城鄉融合的經濟良性循環奠定堅實基礎。
文章指出,全面促進消費,未來應從四個方面完善政策體系。
首先,提高居民特別是中等收入群體消費能力。加強數字素養教育培訓,促進更高質量、更充分的就業。健全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參與分配的機制,以鼓勵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為導向,扶持中等收入群體“後備軍”向上躍升。
其次,建立適應消費升級的多元化供給體系。大力發展既滿足人民生活質量改善需求,又有利於人力資本積累的服務消費。進一步放寬教育、醫療、養老、文化、體育等准入限制,支持社會力量增加有效供給。促進商品消費升級換代,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擴大中高端移動通信終端、智能家電等消費。
再次,完善放心、便利、安全的軟硬件環境。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建立健全小額訴訟救濟機制,擴大舉證責任倒置適用範圍。深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強信用評價結果應用。加快布局和建設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提高城鄉消費基礎設施的智能化、網絡化水平以及配套連接和利用效率。
最後,完善市場治理的基礎性制度。推進標準體系建設,支持具備能力的行業協會、產業技術聯盟牽頭制定滿足市場需要的標準,加大法律法規、規範性文件引用標準的力度。加強新型消費領域的立法規範。在堅持包容審慎原則、堅守安全質量底線的基礎上,完善政府部門內監管流程再造和跨部門協同監管機制,健全多元主體參與的共治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