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新京網) |
中評社北京10月24日電/據新京報報道,當地時間10月22日22點40左右(北京時間10月23日10點40左右),美國2020年大選第二場也是最後一場總統辯論落下帷幕。
當天晚上,現任總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系著代表共和黨的紅色領帶,前副總統、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系著代表民主黨的藍色領帶,兩人在田納西州納什維爾貝爾蒙特大學進行了一場相對“正常”的辯論。
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主持人克里斯滕·威爾克的引導下,雙方就新冠疫情、國家安全、美國家庭、種族問題、氣候變化、領導力等六大議題展開辯駁。由於總統辯論委員會採取了新規則——每個議題開始後,候選人有2分鐘的時間回答主持人提問,其間另一位候選人的麥克風將被關閉——這場辯論沒有出現類似第一場總統辯論那樣混亂的情況。
新冠疫情仍然是焦點話題,兩人在這個話題上花費了20多分鐘的時間相互辯駁。拜登指責特朗普應該為22萬美國人死去負責,而任何為此負責的人都不應擔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則表示治療方案和疫苗即將來臨,強調疫情“正在消失”。在談到國家安全問題時,雙方聚焦在外國勢力對美國大選的干預,其間特朗普多次以拜登兒子和烏克蘭公司的關聯攻擊拜登,拜登則抨擊特朗普在海外擁有銀行賬戶。
值得關注的是,拜登在此次辯論中多次強調“我會成為美國人的總統,而非民主黨的總統”,側面攻擊特朗普製造分裂。特朗普則多次強調拜登“當了八年副總統卻沒解決任何問題”,是一個典型的“政治家”,以此質疑拜登的能力。此外,由於雙方在前幾個議題上拖延了時間,最後一個議題“領導力”只能草草結束。
距離美國11月3日的大選只有12天左右的時間,這場辯論對特朗普和拜登分別意味著什麼?辯論是否會影響最終的大選結果?這一場大選對美國到底意味著什麼?新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美國美利堅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趙全勝、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劉衛東,聽他們談談對於這場辯論的觀察和解讀。
一場“正常”但“無甚亮點”的辯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