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31日電/據人民網報道, 銀行應當給予投資者多樣化的選擇,可以提供一些收益率均等風險水平不變的理財產品供投資者轉移,同時在轉換過程中一定要和用戶協商,做一些個性化的方案,彌補投資者利益損失。
近期,銀行理財市場中充斥著“清退”、“提前終止”的字眼。
億聯銀行擬對旗下一款智能存款產品進行清退,因調整方案相比當初購買時該行給出的利率水平差距較大,由此引發不少儲戶反對。
工行計劃提前終止的“安享長盈”系列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大多在5.5%至6.1%之間,遠高於同期發行的普通理財產品,如今的“強退”也引發部分投資者質疑。
銀行這一系列舉動背後究竟是何緣由?未來是否會有更多高息產品被強制離場?
金融監管研究院資管部總經理周毅欽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兩者稍微有一些區別,智能存款的提前終止和監管部門的金融監管窗口強力指導有關,銀行必須按照新的監管口徑執行。而理財產品的強退則有一些不一樣。資管新規過渡期已延長至2021年底,實際上給予了銀行更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銀行在此時選擇對產品進行清退,看似有一些著急,但一定是綜合衡量下的最優決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