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6日電/從高層會議的多次部署,到資本市場的資金熱捧,“新基建”成為輿論場的一大熱詞。這個概念從何而來,對中國發展有何意義,不少人都在追問。
北京日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鄒蘊涵文章稱,其實,“新基建”不是一個新鮮出爐的概念。早在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明確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定位。今年的首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出台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2月14日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指出,要進一步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到了本月初,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按下“快進鍵”。可見,我們國家對“新基建”的部署是循序漸進的。
從內涵上看,“老基建”指的是交通、郵電、供水供電等傳統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的建設。而“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綜合各地的投資計劃,目前對“新基建”建設規模的估算已經高達三十多萬億元。這樣的大手筆,顯然不是一時興起,而是我們國家在把握世界科技發展新趨勢和自身發展新支撐點基礎上的科學決策。
文章表示,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始終處於低增長態勢。科技研究和創新領域也進入了相對低潮期,革命性的成果尚未批量出現,我們距離徹底改造經濟發展方式乃至普通人生活的新工業革命仍有一定距離。在這個過程中,各國都在積極尋找新工業革命的“命門”,以期在未來發展中占據主動。從推動經濟增長的要素看,全要素生產率能否持續提升是關鍵中的關鍵。過去十年中,中國的科研創新水平穩步提高,實現了從完全跟跑到跟跑、並跑和領跑並存的轉變,甚至在部分尖端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如果我們想要在未來科技競爭和經濟發展中爭得上游,那就必須從現在開始打基礎,“新基建”正是題中應有之義。
所以,這不是簡單的以鐵路公路建設為主的“鐵公基”形式的投資,而是著眼於前沿科技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人們生活幸福感的新型基建投資。比如,5G的意義不僅僅是網速更快,而是通過毫秒級時延和超高密度連接有效支持海量物聯網設備接入,實現機器間大規模的相互通信,為研究成果創造更多走向現實應用的可能。
文章指出,“新基建”著眼長遠,但當前的疫情確實賦予其更多責任。疫情對經濟發展的衝擊顯而易見,一季度GDP增長態勢勢必出現明顯波動。要想盡快降低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推動經濟恢復正常軌道,需要通過狠抓以“新基建”為代表的領域,給予總需求一個回彈力,進而通過需求端的率先復甦,帶動生產端走出困局。更要看到,隨著疫情開始全球蔓延,今年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壓力有可能進一步加大,外需增長有可能遇到更多困難。這樣的背景下,更要依靠內需發力,推動經濟平穩發展。
一定意義上,“新基建”是為疫情後中國經濟恢復打下的一針強心劑,更是未雨綢繆為未來發展鋪下的一條路。科學研判、理性投資,切忌盲目跟風、脫離實際,是推動“新基建”應有的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