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不會變
http://www.crntt.hk   2020-03-06 09:47:23
  中評社北京3月6日電/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對防控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新冠肺炎疫情雖然給經濟運行帶來明顯影響,但我國經濟有巨大的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這是理性認識疫情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實際影響,基於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的現實情況作出的科學研判,為我們主動作為、精准施策指明了方向。

  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經濟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衝擊。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這為我們理性認識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

  堅持用質變與量變的觀點看影響。這種影響體現在量的變化而不是質的改變。一切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考察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既要看量的方面,也要看質的方面。總的來看,疫情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只是量的變化,即經濟增長速度的快與緩或量的多與少,但是疫情對我國經濟的衝擊不會帶來質的改變,即經濟增長的態勢不會變,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變。

  堅持用對立與統一的關係看影響。這種影響既帶來挑戰也帶來機遇。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體。綜觀新冠肺炎疫情對於我國經濟的影響,既帶來巨大的挑戰,也帶來難得的機遇。主要體現在:疫情影響了一些傳統產業的發展,延緩了消費需求的釋放,造成了經濟發展短期的曲折波動,但也積蓄了大量消費需求,激發了新興產業的發展潛能,催生了經濟發展的新形態,為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注入了動力。

  堅持用否定之否定的眼光看影響。這種影響是短期的、局部的而不是長期的、全局的。一切事物都是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總的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影響是短期性而非長期性、是局部性而非全局性。時間上主要影響第一季度經濟增長,預估對第二、三、四季度影響較小,從全年來說增長速度會保持在合理區間;空間上主要影響武漢等疫情高風險地區,中風險地區和低風險地區所受影響較小,從全國來看風險基本在可控範圍;產業上主要影響第三產業,第一、第二產業所受影響較小,從整體來講對生產影響有限。

  當前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雖然給經濟運行帶來明顯影響,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變。

  經濟長期向好的根本沒有變,決定了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經濟之所以能在大災大難之後迅速恢復,實現跨越式發展,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和中華民族多難興邦的精神優勢。這些優勢決定了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方向。黨的堅強領導為經濟長期向好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經濟長期向好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中華民族熠熠生輝的民族精神為經濟長期向好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經濟長期向好的基礎沒有變,提供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積累了扎實雄厚的物質基礎;建立了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和工業體系,在互聯網+、5G技術等信息技術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具有了較為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機器裝備;蘊藏了巨大的人口紅利,擁有著近9億勞動力資源、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這些雄厚積澱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源泉和動力。

  經濟長期向好的條件沒有變,創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和環境。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催生了超大規模、潛力巨大、供求多元的內需市場。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外貿進出口與利用外資成就斐然。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發展的差異性與不平衡性,可以形成優勢互補、梯次發展的有利局面。這些使我國具備了廣闊的經濟發展空間和良好的生態環境。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