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青島港前灣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9月23日電/經濟學家愛談制造業“價值鏈”。像縫制襯衫這種活無需多少資本、教育或技能。而在價值鏈另一端是飛機這類設備,要求大型工廠和受過良好培訓、薪酬高的工人。2001年與中國貿易正常化的初衷是,中國能(一直)處於價值鏈最低端,發達國家處於更高端。
英國《金融時報》9月20日載文《中國也想要造機械和工具》,文章說,結果是,無論經濟還是政治上,如今中國如所計劃的那樣,把美國徹底擠出最低端環節。然而,價值鏈邏輯還存在另一問題:最初認為發達經濟體會在價值鏈上不斷攀升,而中國會樂於永遠待在最低端。但實際上,中國人并不甘於永遠待在最低端。如今中國看上了價值鏈的更高環節(并為此努力)。
另據美國《福布斯》9月19日載文《中國正打造世界最大的創新經濟》,文章說,中國僅用一代人時間,就從3億多人農村種地、僅够維持生計,到進城從事工業和技術工作。中國這種向出口強國和消費大國的轉變,可能是幾世紀裡最重大的經濟事件。但在美國和歐洲很多地方,這個故事基本上被忽視了。我們聽說這裡或那裡的一些項目,卻并不懂得其中意義。
中國的總出口超過美國位居全球第一,德國排名第三,小國荷蘭出口達6520億美元。因此北京明白,中國的領頭羊地位并非安全無虞,需要發展自己的技術,大力推動打造創新經濟。於是,北京以驚人速度注入資金。早在2016年,中國的風險投資就大致趕上美國的水平。如今中國可能已然領先。中國的風投公司正瞄准機器人、無人駕駛和生物科技等重要領域。
中國還有另一個更深刻的發展,計劃把香港、澳門與包括深圳和廣州在內的附近地區融合為“大灣區”。北京想要大灣區引領國家的創新和經濟增長。為此,政府投資該地區基礎設施,還消除有礙商業的官僚障礙。這個地區大得難以想象,經濟規模大於澳大利亞或墨西哥。它會成為增強版“矽穀”。就此而言,中國有可能成為增強版的“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