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蘇進強帶領兩岸基層社區交流相見歡
http://www.crntt.hk   2018-06-15 11:14:48
兩岸基層社區人士彼此交流營造社區發展的心得與看法。(中評社)
  
  王生明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潘天祐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河南人,他曾擔任過裡長,除了表達熱烈歡迎之意外,也將社區發展的五個面相:環境景觀、青少年品德教育、老人日托照護、社區巡守、資源回收,做了完整的敘述,潘天祐並強調,人是社區的主體,義工、志工則是社區發展的動力與活力,所謂“歡喜做,甘願做”是志工服務的基本精神,而兩岸是否“人不親土親”,多少接觸了自然會彼此熟悉、認識,進而“人親土也親”。他認為社區如何開發、運用人力資源,是社區永續發展的關鍵。
 
  武慶裡社區的林振隆是一位傑出的運動選手,也是一位合格的體育教師,但從運動場上離開後卻因人浮於事而成為沒有固定工作的“流浪教師”,直到返家選上裡長,在社區與民眾站在一起,才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他說村裡社區的共有特色就是沒有固定的、常態的資源、預算可以運用,凡事必須“無中生有”,群策群力才能有所作為,像他就以為本身的體育專業,在暑期義務舉辦青少年的武術、跆拳、游泳等營隊,讓社區的孩子參加,也替社區家庭分憂。
 
  從未到過大陸的廖春花女士坦承自己對大陸認識不足,她感嘆的說,親眼看到北京的朋友,看到大家和樂融融,才知道自己被台灣媒體誤導了,她笑著說“原來大陸人和台灣人是一樣的”,她希望兩岸不要吵架,老百姓都希望和平。劉啟芳和鄧勁鬆也呼應廖春花女士的心聲,認為兩岸交流不能斷,基層民眾也不能亂,凡事必須“眼見為實”。鎮西裡社區的李陳金治女士也說自己對政治不瞭解,但她知道兩岸政府都為老百姓過好生活在努力。
 
  通州區玉橋北裡社區主任鄒雲艷女士則介紹了社區的規模和平日工作重點,她希望將來多向鳯山社區多學習,尤其老年人口的關懷照顧及志願者服務。吳國英科長也認為,台灣社區志願者的培訓與服務熱情,值得大陸學習,而北京市社區雖然已有“養老驛站”的設計,但如何譲低齡老人也能服務較高齢的老人,台灣的做法值得借鏡,而台灣企業參出錢出力參與社區發展、奉獻公益已形成風氣,北京也可參考。

  苑南裡社區主任季曉芳也有同感,台灣志願者的專業培訓及服務熱情令她印象特別深刻。鳳山忠崙裡社區的許其諒希望有機會去實地考察北京社區工作,他說兩岸文化同源,沒什麼不能溝通、交流的,他歡迎北京的朋友多多到鳳山交流,互通有無,相互理解、信任、進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