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融合,研究和育人並重
“高校的優勢不僅在基礎研究,還在學科交叉。”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潘雲鶴說,這一優勢還有待發揮。
作為國內學科門類最為齊全的高校之一,浙江大學一直致力於推進人工智能多學科交叉融合,其人工智能協同創新中心已獲教育部批覆建設。
“角膜炎圖像的智能識別與輔助診斷系統”,便是該校一個由眼科專業團隊與計算機專業團隊全面融合的交叉項目。領銜者有兩位:一位是“白求恩獎章”獲得者、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姚玉峰,一位是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教授吳飛。
據了解,中國有上百萬人因為角膜病而失明。角膜病圖像視覺特征很複雜,基層醫院眼科醫生診斷有較大困難。姚玉峰說,“單純依賴圖像,普通醫生診斷的準確率為30%-60%,通過人工智能診斷系統準確率可達84%,我們的目標是超過90%,達到或超過世界頂尖水平。”
高校講“交叉”,不僅在研究,還在育人。
在浙江大學,本科一年級的每個學生都要學習編程,即使是非工科的本科生,也需要在Java語言和Python語言之間“二選一”,作為自己的必修課程。在浙江工業大學,學校主動邀請人工智能企業進行合作,學生在校期間就可參與項目研發。
“關鍵是如何把人工智能用在各個學科裡。”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教師翁愷說,我們希望計算機科學對每一個學生來說都是可親可近的,學生能自然想到用它作為幫手,催生更多的可能性。
“或許學生大學四年畢業後,世界就很不一樣了。從這個角度講,除了學習知識之外,提升認知和改變這個世界的能力更重要。”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李建東認為,在技術的驅動下,高校需要改變人才培養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