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產潛艦要下水 林宗達:三大困境都沒解決
http://www.crntt.hk   2023-06-06 01:15:49
林宗達出版強權政治書籍,左邊是簡體版,右邊是繁體中文。(中評社 黃文杰攝)
 
  他說,台灣可以依靠的是日本,但日本的技術也是瑞典的絕氣推進器―史特林發動機(Stirling engine),專利權在瑞典,而不在日本,就算日本要賣台灣AIP之相關產品,也要經過瑞典。至於韓國214型潛艦之AIP技術來源是德國,但德“國會”不會向台灣出售這種高科技裝備?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

  林宗達解釋,在歐盟國家中,德國與中國大陸經貿緊密程度可說是數一數二,且從2015年起至2022年,中國都是德國的最大貿易夥伴。正因如此,台灣幾乎是不可能取到德國AIP的裝備。因為,德國不太可能為了幾十億美金的潛艦製造,而葬送或減損每年與中國高達近3,000億歐元以上的貿易(2022年,中德貿易額高達2,980億歐元)。 

  台灣走IDS自製防禦潛艦,是否要擺脫對美國軍事武器的依賴?

  林宗達說,台灣的潛艦與擺脫對美軍是武器依賴無關,相對的,在台灣的IDS中,美國還扮演著賺錢的掮客角色。因為,早在陳水扁時代,台灣就在美國的慫恿下,開始計劃製造國產潛艦,且美國就充當台灣IDS的規畫者,賺取台灣每年要付給美國定額之潛艦建造規費,直到現在台灣還在繳這筆潛艦規劃費。

  他強調,台灣發展“國防”工業,跟國際政治經濟息息相關,環環相扣,不能一廂情願,以為靠自己就能生產,不是做出原型就算了,還要考量台船技術人員能不能永續發展。以日本為例,日本總共18艘潛艦,每年更新一艘潛艦,自然所有技術人員及經費都用在潛艦身上。

  林宗達分析,台船一開始應該先從5、600噸或甚至3、400噸開始,小型潛艦製造來培養技術專家,即使失敗也還好,金額不高,接著900噸、1200噸一步步慢慢增加,台船可以因應國際局勢變化,決定潛艦噸數,此時距離第一艘500噸相隔10年,技術更成熟,噸數增加到1500噸及1800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