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12日電/聯合早報今天社論指出,蔡英文在雙十節演說裡,首次表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強調兩岸分治72年形成了“中華民國台灣”,顛覆了兩岸根據“九二共識”模糊主權的做法,被形容為比李登輝“特殊國與國關係”的“兩國論”更為激進。當下中美關係競爭與對抗大於合作的背景,以及中國國力持續壯大,大陸民意對於統一的期待增強,兩岸模糊主權擱置爭議的做法,越來越難以為繼。台海形勢趨緊,不利於區域的和平發展。
中美在軍事上於南中國海及台海動作頻繁,讓區域形勢有所升溫,中國大陸在“十一”國慶假期五天內,共出動150架次戰鬥機、轟炸機和其他軍機飛入台灣防空識別區,被台灣“國防部長”形容為個人從軍40年以來最嚴峻的形勢。美國官員隨後通過媒體放風,表示美軍特戰部隊和海軍陸戰隊秘密協助培訓台灣軍隊,已經長達一年。五角大樓發言人稱,美國對台灣的軍事協助,同中國大陸的威脅保持對稱。
儘管美國總統拜登礙於兩黨共識,繼承了前任強硬的對華政策,但在具體措施上,卻不斷尋求與中國改善緊張關係。一方面,美國在安全領域似乎多面出擊,聯合英國及澳大利亞組成新軍事聯盟,也在華盛頓召開了“四方會談”領導人會晤,但在香港、新疆、病毒溯源等爭議性課題上,白宮的強硬表態並沒有伴隨更多針鋒相對的做法。在關稅課題上,拜登政府似乎也發出了要和解的信號;而民主黨所關心的全球氣候課題,則需要中國的配合。
社論認為,中國國力的崛起,是台海形勢的另一個變數。兩岸在冷戰後期開啟官方互動,固然是當時的全球大環境使然,另一個因素更在於中國大陸“發展是硬道理”的國策;經濟上的雙贏前景,讓兩岸都願意接納互不否認主權的戰略模糊做法,擱置政治分歧來推進經貿合作。對於中共而言,經濟成熟意味著實力的強化,但也增加了用經濟發展保持統治正當性的難度。大陸輿論近年不時冒出“武統”“和統”的辯論,反映的便是這一條件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