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當前人口發展的基本面看,未來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減少的趨勢不會改變,需推動經濟產業向技術集中型轉變,才能適應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轉變的態勢。 |
中評社北京5月15日電/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當前中國人口共141178萬人,比2010年增加7206萬人,增長5.38%。
環球時報發表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穆光宗、學者林進龍文章表示,人口增長分為實際增長和內在增長。實際增長用以反映人口發展的歷史態勢,這是因為人口規律具有慣性效應;內在增長用以衡量人口發展的未來態勢,這是因為人口規律具有更替效應。
低生育時代下,中國人口5.38%的正增長率實際上是對過去中國人口正增長慣性的延續。這是因為中國育齡人口基數很大,即使生育水平較低,出生人口規模也相對可觀,在人口死亡率和淨遷出率比較低的情況下,能維持較長時期的正增長。然而,這種正增長態勢並不能一直持續下去。因為,真正決定未來中國人口發展態勢的是內在增長動力。
當前,中國人口慣性正增長的能量仍然超過內在負增長的潛勢,但預計在2025~2030年,中國人口負增長的增長時代就要全面來臨,由“慣性正增長、內在負增長、實際正增長”向“慣性負增長、內在負增長、實際負增長”轉變。根據聯合國預測,2030年以前印度人口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因此,未來十年將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期。
可以預見,“十四五”時期,中國人口仍將保持緩慢增長態勢。如果以50%的人口負擔系數作為人口紅利期的劃定標準,根據聯合國數據推算,“十四五”時期中國人口紅利將繼續存在,低生育-少子化-老齡化問題治理需要充分抓住這一機會窗口期。
文章認為,隨著未來中國人口從正增長導入負增長,負增長慣性就將主導中國人口發展,這一過程甚至會持續至本世紀末。這意味著,“低生育問題治理”和“適應人口負增長時代”將成為未來中國社會並行不悖的現象。
“七普”數據顯示,中國男性人口為72334萬人,占51.24%;女性人口為68844萬人,占48.76%。總人口性別比為105.07,與2010年基本持平,略微降低。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1.3,較2010年下降6.8。
各國人口規律表明,女性預期壽命一般高於男性,因此,“女性化”主導的老齡化過程會稀釋全國人口的性別比。中國人口性別比下降速度相對緩慢,一方面是因為中國人口老齡化高峰尚未全面到來,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出生性別比較高部分抵消了老齡化的“女性化”效應。隨著中國少子老齡化態勢持續推進,少兒人口比重不斷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快速上升,叠加出生性別比改善影響,未來中國人口性別比勢必將進一步下降。最終出現西方老齡化國家人口性別比低於100的情況。
就目前來說,出生性別比失衡對人口性別生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適婚年齡人口性別比的畸變上。未婚男性人口比例上升、部分經濟社會地位較低的男性被動“剩下”。從人口的生物屬性看,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決定了當下的“被動光棍”危機無法根本解決,加之日漸流行的“主動單身”文化、不斷推遲的婚育年齡和離婚態勢,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侵蝕家庭制度的穩定性。“七普”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平均家庭戶規模為2.62人,比2010年的3.10減少0.48人。儘管不能簡單通過家庭戶規模變化線性判斷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係和凝聚力,但無論如何都對家庭功能和家庭關係的不利走勢提出了預警。
從出生性別比態勢看,十年間下降6.8。出生人口性別結構的改善,一方面表明中國出生性別比治理效果顯著,生育政策調整取得了積極成效,政策放寬起到了保護女嬰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國人“男孩偏好”生育觀念發生了轉變。出生性別比下降,將有利於推動男女平等和優化未來婚配人口的性別生態,也證明優化生育的政策取向符合人口生育和均衡發展的自然規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