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2日電/當前,由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呈現出諸多變化,對中美雙方的部分外向型企業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對中國企業而言,雖然對一些核心競爭力較強的企業影響不大,但對於一些產品競爭力較弱、過於依賴外企的品牌與技術的中小企業而言,影響不小。由於受到成本增加和訂單減少的壓力,個別中小型企業面臨著停產轉產等諸多風險。不過,大多數企業應對挑戰仍舊是充滿信心的,政府也通過採取一系列積極的措施,積極幫助這些企業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困難。
金融投資報發表經濟學者宋清輝文章認為,對中國企業而言,未來只有走上自主創新之路,專注於前沿技術的研發與量產,才能夠增強自身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和貿易摩擦之時,才能夠游刃有餘。總體而言,建議中國企業應朝著如下三個方面努力邁進,一方面通過自主創新、多元化發展等尋找新的機遇,另外一方面,深耕“一帶一路”市場,在國際上能夠持續保持核心競爭力。
文章提出,第一,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企業知識產權保護。自主創新,說到底是企業生存的根基,也是打贏這場國運之爭的關鍵所在。為什麼有一些中國高新技術企業不懼怕貿易摩擦?原因很可能在於企業的核心技術不受制於人,其自主研發的產品性能已經達到或超越國外進口產品性能,形成了完全的自主品牌體系。相反,國內那些以來料加工、組裝和零部件製造為主的低附加值企業,由於處於全球價值鏈的最低端,在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的當下,無疑深受較大的挑戰。無法消化美國的關稅影響,只能眼看著國際訂單流失。
本輪中美貿易摩擦中,“缺芯少魂”仍是經常談及的話題。據清輝智庫統計,2013年至今,每年中國芯片(即“集成電路”)進口額超過2000億美元。這是個什麼概念?這是中國每年最大宗的進口產品。事實上,早在2017年芯片就已經替代原油成為中國第一大進口商品。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芯片消費市場,中國不能再“缺芯少魂”,已經成為許多業內人士發自肺腑的呼聲。芯片一直依賴進口的原因,除了與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相對較晚有關外,也與半導體設備行業門檻高,當前正處於寡頭壟斷局面有關。中國要想在芯片領域“雄起”,就必須依賴完全的自主創新芯片量產。
當然,除了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之外,還應該高度重視在國際市場對專利申請和相關知識產權的保護。為此,建議中國企業盡快建立起內部的知識產權管理部門,並制定出企業的知識產權策略,在發生貿易糾紛之時,及時利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身的知識產權。除了上述兩方面之外,中國企業還可以利用WTO爭端機制,向WTO提起申訴,讓其認定對方的行為違反世貿組織規定。
第二,加速布局多元化市場,積極調整發展戰略。近年來,“走出去”的大部分企業,在致力於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都難免會受到貿易摩擦的波及,增加企業出口難度。面對貿易保護主義高墻,中國企業應積極調整市場戰略,一方面增加國內市場的開拓力度,另外一方面可以在北美、歐洲、南美、亞太、中東和非洲等地開辟新戰場,並加大優化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逐漸實現多元化經營,減輕貿易摩擦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時,還可以採取主動與上下游合作夥伴協商方式,降低關稅提高帶來的成本支出。
近年來,只要有一個國家針對中國發起貿易調查,其他相關國家也會跟風而至,讓不少中國出口企業相當被動。只有加速全球多元化布局,積極調整發展戰略,才能夠從容應對貿易摩擦,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積蓄十足後勁。
第三,深耕“一帶一路”市場,降低貿易摩擦影響。“一帶一路”提出五年多來,已從中國倡議發展成世界強音。在此背景下,中國企業的產品出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時,遭遇的反傾銷調查和其他貿易壁壘大大減少,使得企業可以“自由自在”地發展,幾乎不受貿易摩擦的影響。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夥伴在報關、退稅等環節均使用人民幣結算,不但幫助進出口企業節省了大量交易費用,而且還有效規避了匯率風險,極大地便利了跨境貿易。未來,預計會有更多國家的合作夥伴選擇以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