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已置身於人臉識別技術發展的最前沿 |
中評社香港7月29日電/無論從速度還是規模來看,中國的經濟發展都令世人矚目。過去40年來,中國不僅成為亞洲最大經濟體,還從以農業為主的社會轉化為日漸以服務業為導向的工業大國。但來自快速結構性轉變的壓力也在中國變得日益明顯,其中格外突出的挑戰是人口、勞動力和生產率增長放緩等。同時城鄉收入差距仍將存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或將繼續上升。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網站近日載文《走向可持續發展未來:中國經濟轉型之路》,文章說,還有另一種場景:中國全面開展結構性改革以同時實現創新、包容和可持續性增長。近來的政策或措施彰顯中國正更重視增長質量。
首先,中國進行專注於技術和創新的供給側改革,制定到2030年成為“國際創新領軍者”的目標。
其次,中國開展改善經濟增長“包容性”的行動,還制定到2020年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不僅如此,在已將更多資金用於農村基礎設施、農業補貼和優 惠貸款的同時,中國正增加旨在改善社會保障的財政轉移支 付。
第三,在加快向清潔能源轉變的同時,中國正采取切實治污措施,計劃到2030年使可再生能源的占比達到20%。
目前亞太正處於十字路口,傳統制造業驅動型增長模式遇到逆風。中國通往可持續發展未來的潛在途徑,值得其他國家借鑒。盡管一國的經濟增速或將不可避免地隨著日漸成熟而放緩,但增長質量會因做出不同政策選擇而大相徑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