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林濁水:這已不是我們曾經熟知的民進黨
http://www.crntt.hk   2018-11-28 15:41:44
林濁水。(中評社 資料照)
  中評社台北11月28日電/2018九合一地方選舉民進黨慘敗,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今天在《美麗島電子報》發表評論說,民進黨把創黨本錢都虧掉了。毫無疑問,2018年選舉是民進黨創黨以來敗得最澈㡳的一次選舉。沒有想到,蔡英文在創下30年來最大挫敗的選舉後,卻不只行政體系不動如山,而且,主席雖辭,但是仍然忙於安排自己屬意的人選,以便繼續當“實質”的主席。實屬自台灣民主化以來之所未有,相信也將絕後。 

  林濁水指出,本次選舉在蔡英文強力主導下,把人民對縣市長的投票當成對“中央政府”的信任投票。不幸的,票一投下來民進黨空前大敗,於是這次選舉就因為蔡英文的要求而成了對蔡英文的不信任投票。而且在大敗之後,居然可以整個政府沒有人下台,把馬扁時代建立起來的台灣的責任政治慣例澈底破棄。無論如何,對看過怎樣犧牲奮鬥才把台灣推上民主化的道路的人來說,現在的執政黨實在是一個很陌生的黨,這個黨肯定不是他們曾熱愛的黨外,也不是他們曾經熟知的民進黨,民進黨已經失踪了。 

  以下為林濁水評論全文:

  選得有多慘?把創黨本錢都虧掉了。 

  1986年民進黨建黨,1989年參加縣市長選舉,馬上就贏得了包括最大縣台北縣在內的6席縣市長,此後到2018年改選前,6席就是民進黨席位的樓地板了,此後有起有伏但是大方向是成長,到了2014年一舉獲13席縣市長位置,不料在建黨的第32年,居然敗到回到創黨後第一次縣市長選舉的原點,剩下6席,而且第一到第四大“直轄市”全部淪陷,所轄人口只有574萬,不到台灣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比1989年的6縣市超過700萬人口(當時),占“全國”三成五少得非常多! 

  毫無疑問,2018年選舉是民進黨創黨以來敗得最澈㡳的一次選舉。

  這樣才叫民進黨 

  民進黨有一個傳統,就是選舉選得不夠好,一定得有人辭職,如果“中央”執政,“行政院長”一定不會卸責。所謂選得不夠好,並不是選到退步,而是沒有達到預期的進步目標的意思。例如,由於2000年“總統”勝選,而且依民意支持度當時民進黨是台灣第一大黨,因此在2001年“立委”選舉,黨的預期目標是綠營“國會”過半,選舉的結果,席位雖然大增,從70席增加到87席,連同台聯13席共100席,但是因為沒有達到113席過半的目標,“行政院長”張俊雄辭職。再過3年,2004年底“立委”選舉,泛綠陣營仍然未過半,“行政院長”游錫堃照例辭職。2005年民進黨地方三合一選舉敗選,縣市長從10席掉到7席,失去執政16年的台北縣,主席蘇貞昌和“行政院長”謝長廷全都下台。唯一不一樣的,只有2008年“立委”改選民進黨大敗,但是因為已經距離“總統”任期屆滿4個月,換上的也只是看守“內閣”,所以才留任。 

  陳水扁時代民進黨建立敗選,“行政院長”辭職的慣例,到了馬英九當“總統”時代不好意思推翻,所以2014年九合一大選國民黨選戰大敗,江宜樺“內閣”總辭。2016年1月16日“國會”、“總統”大選,國民黨慘敗,毛治國“內閣”總辭。 

  回顧這樣的歷程,不管是馬、扁“總統”,不只是只要選舉失敗,“行政院長”沒有不辭的;在名聲很壞的扁“總統”時代甚至席次雖然大增,但是只要沒有達到預期目標,“行政院長”都乾乾淨淨就辭了;這樣,扁、馬兩“總統”和兩黨就建立非常窂固的責任政治的憲政慣例。 

  沒有想到,如今蔡英文時代居然在創下30年來最大挫敗的選舉後,卻不只行政體系不動如山,而且,主席雖辭,但是仍然忙於安排自己屬意的人選,以便繼續當“實質”的主席。 

  如此舉止,實屬自台灣民主化以來之所未有,相信也將絕後。 

  “總統”說“閣揆”不動的理由是責任要由“總統”一個人擔就好。問題是那“總統”要怎樣展現他的負責? 

  依“憲法”規定,負行政責任的是“閣揆”不是“總統”,但是由於“總統”實質掌權,尤其到了蔡英文,抓權已經抓到細小到北農總經理去留都要由她拍版的程度。由於實權抓得比過去李扁馬更紋風不透,所以“總統”說要負全責雖不合憲但是卻合實際的權力運作。只是“總統”到底要怎樣負責? 

  憲政上機制的設計是“閣揆”、部長都沒有任期的保障,他負責的方式,就是下台;但是“總統”有任期保障,要罷免程序上形同不可能,除非她自己辭職,所以當“總統”說她要負起總責時,其意義其實根本就是誰也不必負責! 

  雙重不信任投票 

  本來,地方選舉就有“總統”選舉期中考的意義,然而,這次地方選舉非常特別,也同時舉辦了公民投票。而且是意義不凡的公投,不是像瑞士一般針對非常細小的議題的公投。 

  台灣公投,這次一舉通過了七項公投案,反空污、反深澳電廠、反核食、以核養綠,以及反同三案。這七案同意的票壓倒性地多。意味的是民眾對政府重大政策,強烈的表達了不信任。 

  従多元價值的立場來看,政策理念不受民眾信任,並不表示就是錯的,也不表示自己的信念就必須放棄,但是無論如何,依民主原則,繼續推動這樣的政策就失去民主的正當性,由於政治家總是忠於自己信念,所以在這情況下就必須負責下台,等到依理念精進政策或改善推動的策略,並說服民眾再捲土重來尋求實踐理想的機會,或者從此回歸平淡生活。 

  2016年反對脫歐的首相卡梅倫發動英國脫歐公投尋求人民表達否決脫歐的意志,不料公投結果脫歐派勝出,由於立場被民眾否決,政策失去民眾信任的卡梅倫隨著辭職。依據的就是這道理。事實上內閣制的英國首相固然因為自己的政策被公投否決而辭職,雙首制傾向實權總統的法國,有風骨的戴高樂何嘗不是也如此主動放棄“憲法”賦予他的任期保障。 

  卡梅倫不過一個公投案被否決,而戴高樂也不過參議院和地方制度案被否決就辭職了,如今政府有七案被人民否決,政府人事還紋風不動,真的可以交代嗎?問題還不只這樣。 

  這次人民透過連署公投固然進行了對政府的信任投票;雖然這次選舉是地方選舉,縣市長候選人都希望自己的選舉“地方議題化”而和“中央”施政脫鈎,但是“總統”強力主導,把人民對縣市長的投票當成對“中央政府”的信任投票,她強力訴求民眾如果要支持中央的“顧台灣、挺改革”就要支持民進黨候選人。不幸的,票一投下來民進黨空前大敗,於是這次選舉就因為“總統”的要求而成了對“總統”的不信任投票。 

  在縣市長選舉和公投的雙重不信任投票之後,居然可以整個政府沒有人下台,把馬扁“總統”時代建立起來的台灣的責任政治慣例澈底破棄。無論如何,對看過志士們怎樣犧牲奮鬥才把台灣推上民主化的道路的人來說,現在的執政黨實在是一個很陌生的黨,這個黨肯定不是他們曾熱愛的黨外,也不是他們曾經熟知的民進黨,民進黨已經失踪了。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