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把脈:自媒體良好生態如何培育?
http://www.crntt.hk   2018-08-31 11:33:29
  中評社北京8月31日電/ 刷量注水炒高人氣、洗稿抄襲挪作己用、編造謠言吸引眼球……自媒體造假和侵權亂象正擾亂內容生態,透支用戶信任。企鵝智酷的數據顯示,56.1%的自媒體用戶對內容質量表達明確的擔憂心態,2017年,超過2/3的用戶不再關注新的自媒體賬號。

  自媒體紅利臨近觸頂,造假者為利屢屢侵權,自媒體良性生態亟待建立。識破造假者偽裝,壓縮侵權者空間,不僅是擺在監管部門和平台面前的現實命題,也需自媒體從業者和普通用戶共同行動。

  判定標準模糊,造假精細度提升,給維權監測增加難度

  “洗稿其實就是剽竊。”某知名自媒體人曾在其微信公眾號上發文指責洗稿行為,“你不能把人家的標題、核心創意,甚至例子、重要語句都一成不變拿過來。”這一“宣戰”一時引發公眾對洗稿現象的廣泛關注。

  何為洗稿,何為借鑒?由於缺乏相對明晰的判定標準,當事雙方往往各執一詞,令原作者維權受阻,也影響平台舉措發揮效果。以微信平台為例,早在2015年,微信平台就推出原創聲明功能,目前已形成用戶快捷舉報和線上侵權投訴系統兩個渠道,如核實違反著作權法,微信將予以堅決處理。但據微信團隊介紹,由於目前法律法規對洗稿行為定義相對不明確,可供執行的依據較少,平台方面在認定著作權法上的侵權行為時可能會存在爭議,亟須司法、行政主管部門、平台、社會各界積極參與。

  造假現象為何屢禁不止?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新聞學研究室主任黃楚新認為有多方面原因,如內容造假所帶來的經濟誘惑巨大,現行法律法規還有待完善,技術手段難以從源頭遏製造假,普通網民容易被不良自媒體利用等。業內專家認為,目前洗稿刷量在法律層面和輿論層面還未形成真正具有警示作用的處罰案例和措施,一些自媒體在逐利心態下可能採取侵權違規行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