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興大學行銷學系副教授蕭仁傑。(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台中10月24日電(記者 方敬為)台官方推戰時糧食安全計劃,將投入農地復耕,增產甘藷等雜糧。中興大學行銷學系副教授蕭仁傑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台灣是海島,地狹人稠,農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坦白說,戰時儲糧計劃的制定,意義不大,首先雜糧生產的量很難大幅度擴充,此外,一旦面臨封鎖,按照當前的情況,最多就是7個月的糧食儲量,試想俄烏戰爭打了2年多,若台島周邊海域長期被封鎖,縱使提升糧食儲量也難以支應。
蕭仁傑,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行銷學博士,曾任台灣農業產學聯盟執行秘書、美國行銷學會地區聯絡人、育達商業技術學院行銷與流通學系主任、育達商業技術學院企管系主任、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商學院客座助理教授等職。
“農業部”23日提交“立法院”書面報告戰爭時期糧食計劃,除了稻米庫存不得低於3個月存量,另投入農地復耕並優先種植甘藷、大豆及短期蔬菜;另為因應海上封鎖漁民無法出海,擴大包含埤塘等處的雜食性水產養殖,飼料庫存要可支持養殖3個月以上。
“農業部”說明,為確保糧食供應安全,除適時調度釋出庫存外,也規畫調整農漁畜產品生產計劃,積極投入農地復耕,並優先種植雜糧如甘藷、大豆及短期蔬菜;增加臨時屠宰或分階段淘汰飼料效率低落之畜禽;擴大雜食性水產養殖(含埤塘)等,以滿足糧食需求。
對於台官方戰時糧食儲備政策,蕭仁傑表示,台灣訂定的糧食自給率是40%,但長年來都未達標,去年僅30%,最大問題在於,耕地面積不足,加上經濟效益有限,農民沒有耕種意願,所以除非政府祭出高價收購額,否則要提高雜糧產量,有結構性的困難需要突破。
蕭仁傑指出,台灣的農業雖然發達,但主要是以技術為導向,從不是生產為導向,台灣是以發展精緻農業為主,而非大規模的量產型農業,所以在糧食自給率方面一直無法有效提升,現在拋出戰時糧食安全規劃,可是在農業整體結構未能改變的情況下,可能在實際執行上會有所障礙,甚至無法立即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