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4日 星期五
香港中評社】【中評問政】【中評講港】【香港中評社
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評論 ->> 每日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為什麼說中國資本市場的春天來了
http://www.crntt.hk   2019-03-12 09:05:38
為何在國內經濟繼續走弱的情況下股市反而走強了呢?主要原因恐怕是預期好轉,即從去年四季度以來出台的各項政策,讓市場預期不斷轉好。
  中評社北京3月12日電/年初至今,A股在全球股市的中表現非常突出,漲幅排名居全球之首。為何在國內經濟繼續走弱的情況下股市反而走強了呢?主要原因恐怕是預期好轉,即從去年四季度以來出台的各項政策,讓市場預期不斷轉好。那麼,為何之前出台的政策未能阻止漫漫熊途,而近期的政策卻能讓股市回暖?

  為何60-64歲年齡段馬拉松成績遠超20-24歲

  格隆匯發表中泰證券齊魯資管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文章稱,一份2019年廈門馬拉松比賽成績單,令人深思:最年輕力壯的20-24歲年齡組選手的平均成績居然是所有年齡段中倒數第二差的,平均花費時間是04:41:45,僅比體能最差的65歲以上組的老人快1分多鐘。 
 
  廈馬並不是一個特例,去年杭州馬拉松的數據,全馬完賽選手的平均年齡為40.08歲,其中45歲完賽人數最多,按年齡劃分的話,比賽成績第二名的居然是63歲年齡組的。由此可見,馬拉松運動實際上是中年人的運動,而且隨著人口老齡化,參加馬拉松的選手平均年齡也呈現上升趨勢。

  有人說,馬拉松比賽的特質決定了年輕人在該項運動上可能缺乏優勢。但在一項針對300757名跑者的實驗中,科學家們發現在35歲之後,即使進行同樣水平的訓練,跑者們每十年的運動水平都會下降10.5%到14.8%。可見,35歲以下的年輕人仍具有參加馬拉松比賽的天然優勢。

  年輕人參加馬拉松運動的數量不多,根本原因在於他們可以有更多且更有樂趣的運動,或休閑娛樂方式可以選擇,而中老年人則不太適宜一些高難度的運動。再者,人過中年後,隨著年齡增大,健身成為抵禦疾病的重要手段,但青壯年人的身體各項指標通常都正常,對鍛煉保健的需求不大。這也是為什麼日常長跑鍛煉的通常以中老年人為主的原因。

  因此,越年輕,選擇的機會越多,往往也容易走彎路;越年老,選擇的機會越少,正因為選擇機會越少,選對的概率恐怕就越大。這就可以解釋,為何這些年來中老年人參加長跑運動的人越來越多,國內馬拉松比賽的場次越來越多,而吸煙的人數越來越少。

  實際上,不少堅持跑步的中老年人,都存在各種各樣的“疾病”,如心血管、睡眠等問題,服藥的效果不佳且副作用大,選擇跑步實屬“無奈”,因為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了。

  觀念選擇與現實選擇

  文章稱,相信大部分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有抱負,也就是觀念或理想的選擇。但這種觀念的選擇最終能否“夢想成真”呢?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儘管觀念的選擇是正確的,但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畢竟科學家、音樂家、宇航員等在總人口的占比非常少,故現實選擇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選擇。

  例如,在計劃經濟時代,流行一句口號叫“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選擇多快好省這四大目標肯定是正確的觀念,但能否同時實現這四大目標則是一個現實必須面對的課題。最終結果是這四大目標均未實現,現實的選擇是“改革開放”。

  中國在經濟政策方面,不論經濟發展到哪個階段,觀念選擇在邏輯上通常都無懈可擊,如“東部沿海地區優先發展、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等戰略,都是正確觀念的政策體現,但現實選擇方面卻很難實現當初的目標,而且往往與前者大相徑庭。

  又如,至少在30年前,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上已經提倡“從外延式增長轉變為內涵式增長”,也就是現在所提倡的“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但長期以來為何一直未能在“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明顯效果呢?恐怕是因為“速度”降不下來。

  比較德國、日本、韓國等發達經濟體的發展軌跡,它們幾乎都是在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過渡到中速增加階段時,才實現經濟轉型的,表現為產業升級加速、產品質量提升伴隨著全球市場份額的提高等。

  中國過去為何在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方面見效甚微,主要原因也是因為發展速度太快,簡單易行的先做,技術難度大的留在後面,仿制既然可以獲得高毛利,何苦要在原創上高投入呢?因此,觀念選擇上可能是“提高技術含量”,現實選擇往往是利益最大化。

  但現實已經變得越來越嚴峻了:國外對中國提出知識產權保護的嚴苛要求,消費升級背景之下,國內居民對產品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產能過剩、高杠杆、融資難等問題影響到不少企業的生存……經濟增速也因此而下降。在這樣的背景下,觀念的選擇與現實的選擇就有可能越來越逼近一致。

  更少的選擇之下有助於走更正確的路

  文章介紹,去年6-7月份,也就是中美貿易紛爭最激烈的時候,寫了兩篇文章,一篇叫《中美貿易衝突:更少選擇之下走更對的路》,另一篇叫《從必戰到避戰:草根視角看中美和解之必然》。如今看來,當初的觀點基本上得到了印證。

  為何說中美和解是必然的呢?因為中美貿易關係是很明顯互補型關係,美國經濟總量全球第一,中國經濟增量全球第一,因此,鬥則兩敗俱傷,和則彼此受益。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前30年裡,我們選擇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與美國鬥,也與前蘇聯鬥,結果經濟增速大幅落後於周邊東亞其他經濟體。後40年則選擇了改革開放的道路,經濟高速增長,這就決定了中國今後的道路選擇只能是堅持開放,不能閉關自守。

  但是,現實中人們的判斷經常會受到各種噪音影響而發生搖擺,從而會導致判斷失誤。因此,一定要認清大方向,實際上,無論是全球經濟還是國內經濟,一體化和分工合作是大趨勢,是不二的選擇。

  二戰結束之前,全球戰爭不斷,無論是全球性的還是區域性的,二戰之後,區域性戰爭也時有爆發,但總體呈現遞減趨勢。說白了,和平時間越長,戰爭的代價就越大;核武器數量越多,就越不敢發動戰爭。也就是說,過去是一窮二白,可以任性,如今無論是社會財富還是全球核武器的規模的越來越大,作為全球霸主,其可選擇的策略同樣也越來越少。

  如今,全球的人均壽命一直在創人類歷史的新高,這既是和平的貢獻,也是科技醫療水平不斷提高的結果。過去,意識形態或社會體制上的衝突往往會引發社會動蕩甚至戰爭,如今,不同的體制也在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這就是所謂的“更少選擇之下走更對的路”。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