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一帶一路”與韓國
——東亞國家與地區看“一帶一路”系列之二
http://www.crntt.hk   2019-10-16 00:14:41
 
  薛:為什麼呢?

  李:中國在強烈反對薩德的過程中,對韓國採取了經濟制裁手段,由此原因,韓國經濟專家們對韓中經濟合作的積極性不如以前。

  薛:中國商務部規劃的海外經貿合作區中,有個在韓國,但迄今沒有什麼動靜,也許根本就沒怎麼做。你知道那個經貿合作區嗎?

  李:韓國在哪兒有中國經貿區?我不知道。

  薛:中國海外經貿區。像泰國、越南都有,韓國也有一個,俄羅斯至少有兩個。看來韓國沒有多少人知道。這也說明沒做起來。一個原因可能是,韓國根本不積極。

  河:不太清楚。

  4、“一帶一路”提出來以後,中國的外交政策有沒有什麼變化?

  李:完全變了。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後,開始把自己定位為世界性(global)國家。過去中國認為自己是東亞國家,現在認為(自己)是跟美國那樣的世界性國家。雖然中國的國力沒有達到美國的程度,但中國的影響力基本上是世界性的。現在中國提出的外交政策方向,是一種世界性大國(globalpower)。也就是說,中國做什麼,中國向什麼方向發展,這些觀點完全轉變。這是一種範式(paradigm)的轉型。你同意我的觀點嗎?

  薛:我同不同意不重要,今天是我聽你講觀點。以後你可以再問我的觀點。(河先生)你有補充嗎?看你好像不是特別同意李教授的看法。

  河:我基本上同意她的觀點,但是對範式(paradigm)性變化的問題有所不同。中國的外交政策確實有變化。如果說過去的中國外交比較被動的話,現在變成主動性的。但是從理論上看,涉及的還是現實主義,即通過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成為強大國家。因此中國外交跟通過擴大影響力成為強大國家的美國模式差不多。我和她的觀點有所不同,(我認為)這不是範式(paradigm)的變化。

  李:我還是認為這是範式(paradigm)的變化。中國提出“一帶一路”以來,地理認同性(Identity)和戰略定位有變化了,就是從東亞國家轉向世界性的國家。還有,“一帶一路”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政策,也是通過經濟手段來提高軟權力的策略。在“一帶一路”的推進過程中,將會出現中文和人民幣的廣泛使用,並且通過建設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可以建立以中國為中心的技術標準。其實,中國“一帶一路”政策裡面已經考慮到這些內容了。這跟過去不同。鄧小平時代的國家戰略主要涉及國內生產總值(GDP)等國內經濟發展方面,而“一帶一路”主要涉及國際社會方面,也就是說,中國(希望)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強大國家。所以,我說這是一種範式(paradigm)的改變。

  薛:你們兩個對範式(paradigm)的理解不一樣:你(李教授)是覺得中國的範式(paradigm)變了;他(河教授)覺得,從全世界來看這範式(paradigm)美國早就做了,(中國)不過是跟美國的一樣的而已,所以你們兩個沒有矛盾。

  河:在她所說的變化裡面,也有世界性的考慮。因為中國要建立一個中國標準,這跟中國過去的戰略確實不一樣。但是,“一帶一路”裡面的這種世界性還是偏重於中國影響力的擴大。從這方面看,世界性的意義衹不過是中國替代美國,背後規律還是一樣的,即,哪個國家影響力大,哪個國家就是強國的規律。中國還是離不開這種規律。中國雖然提出中國式的外交理念,比如,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但是這些理念還沒具備完整的理論體系,還沒體現出這種理念的客觀結果。

  李:我為什麼提這個範式(paradigm)的轉變呢?中國在提出“一帶一路”之前,也常常提過“負責任的大國”這種說法。但是這種說法裡面沒有世界性大國面貌和戰略性的考慮。習近平上台以後,提出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一帶一路”開始世界性大國戰略性的考慮,這是範式(paradigm)的轉變。

  河:如果中國在價值方面提出了新的概念,進而使得國際關係規律也有變化的話,那麼可以說是國際秩序的範式(paradigm)變化。雖然中國努力提出新的價值體系,但按現在的情況來看,中國外交還沒充分體現出新的價值體系,將來的發展有待觀察。

  李:其實我跟他的觀點不矛盾。為了實現習近平上台以後提出的建立新型國際關係,中國應該需要向國際社會提出對建立新型國際關係的思想或價值方面的藍圖。一個國家要成為世界性的強大國家,需要經濟、軍事的強大以外,還有價值、文化、制度等方面的軟權力。其實“一帶一路”提出之前,中國已經提出過核心價值觀,但過去中國基本上沒強調跟美國不一樣的價值體系的建立。18大以後,中國開始強調以社會主義和中國傳統為中心內容的中國特色價值體系,但目前還沒有建立具體的中國特色價值體系。

  薛:你覺得中國未來能夠取代美國嗎?中國變成第一(No.1),美國變成第二(No.2)。全世界大部分人先聽中國的,再聽美國的。有可能嗎?

  李:從現在的情況來說,在中短期內不可能。

  薛:為什麼?主要的原因是什麼?中國取代不了美國嗎?

  李:我最近比較集中研究中國的軟權力方面,包括民主政治制度和文化等等。總有一天,中國在經濟、軍事力量方面可能超過美國,或者跟得上美國。但是從軟權力的觀點來看,在一段時間內中國自己建立新的價值體系的可能性不太大。關鍵是能否獲得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的支持和認可。

  薛:這看得到苗頭嗎?

  李:最近習近平提出了跟美國不一樣的新價值觀,但實際建立起來非常不容易。

  薛:(河)你呢?你覺得中國未來,比如說一百年、兩百年(以後),有可能取代美國嗎?

  河:我覺得非常艱難,因為美國現在已經享受優先的地位,美國所制定的規律、規則已經成為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標準。並且現在的世界是西方文化主導的,中國文化還不具備普遍性。

  薛:你講的文化也包括政治文化吧?

  河:包括政治文化,也包括制度、規則。

  薛:什麼樣的制度規則?

  河:經濟規則,比如現在是WTO體制。

  薛:政治經濟規則?

  河:貨幣、金融、經濟、外交都有。外交方面也是,我們都是按照西方的外交方式來推進外交關係,已經西化了。現在主流的思想、文化、民主,都是從西方過來的,西方文化已經獲得了普世性。如果中國要取代美國,需要中國文化獲得超越西方的普世性。這非常難,需要很長時間。

  薛:你的意思是,幾乎沒有可能?

  李:比如說,在經濟方面上中國開始建立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和AIIB(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中國式的制度和機構。但是這些制度的影響力還跟不上ADB(亞洲開發銀行)、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BRD(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等的影響力。

  在安全方面上,美國NATO(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美日同盟等多邊或兩邊同盟關係維持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但中國沒有明確提出新的方式來替代以美國為中心的秩序。

  還有價值觀方面,美國提出自由、民主、人權、市場經濟等的價值觀,這些已經成為了大家都接受的普遍性價值。但我不太清楚中國式價值的具體內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