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科技考古的發展與思考
http://www.crntt.hk   2020-08-09 11:51:03
  中評社北京8月9日電/據人民網報道,作為一門致力於通過揭示過去啟示未來的科學,與科技的不離不棄,是考古學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

  

  今年是考古學家夏鼐誕辰110周年,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70周年,當年率先在國內成立的科技考古中心也度過了25歲生日。夏鼐對中國考古學的全面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而他對科技考古的倡導和實踐則直接影響了中國考古學今天的面貌。

  大家最常提的是碳十四年代測定實驗室的例子。翻閱夏鼐的日記可以看到,1954年8月22日,他閱畢美國科學家利比的《放射性碳素測年方法》。1955年,夏鼐就在國內的《考古通訊》上首先介紹了這種方法的重要性,指出它的出現可使史前考古的相對年代轉變為絕對年代。從那個時候起,他便想著在國內盡快建立這樣的科學實驗室。1959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員仇士華和蔡蓮珍被引進到考古研究所,籌建碳十四斷代實驗室。1965年5月,碳十四斷代實驗室開始測定第一批標本的年代數據。1972年《考古》雜誌複刊後的第1期,就公布了第一批測定年代數據。後來,夏鼐於1977年發表了《碳—14測定年代和中國史前考古學》的文章,第一次根據當時已有的年代數據,進行了中國新石器文化譜系的探討。這對於舊石器晚期以來中國史前考古的年代框架的建立,功不可沒。

  上個世紀40年代夏鼐在西北考古時,就曾請植物學家對自己所發現的敦煌漢簡切片進行樹種鑒定,來判斷是當地的楊柳科還是不產於本地的鬆柏科。如果不產於本地,取材會相對困難,故不小心寫廢掉的簡會削薄後再次書寫。而竹簡的話,來源就更遠。這些內容在他後來發表的文章《新獲之敦煌漢簡》中可以看到。

  在夏鼐身邊工作多年的王世民回憶,當年夏鼐還曾堅持不懈地請人對宜興周處墓出土金屬帶飾重新進行全面的鑒定,前後歷經20多年,糾正了“西晉時期已知冶煉金屬鋁”這樣的誤判。還有一件事顯示了夏鼐對科技考古的重視。1972年,在河北槁城台西村商代遺址出土了一件鐵刃銅鉞,圍繞這件中國冶鐵技術史上的重要文物,學者們對其使用的鐵究竟是來自隕鐵還是人工冶煉展開了討論。夏鼐對河北博物館“古代熟鐵”的鑒定結果持懷疑態度,將工作報告發表在《考古》雜誌的同時,專門寫了一篇“讀後記”,附在河北博物館工作報告後面,明確指出,根據已做過的化學分析和金相學考察,似乎並不排斥隕鐵的可能。他的根據是,隕鐵特征是含鎳較多,而冶煉的鐵一般含鎳極微或完全沒有,報告中的一個小試樣是含鎳1.76%,這是比較高的,在一般冶煉的熟鐵中罕見。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